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师生间,也应留一道缝隙
【作者】 宋艺伟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北竹岛小学)
【正文】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留一道缝隙》,内容主要是写的是:时下很多人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美满”的缘故。而高明的老木匠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出足够的吻合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由此作者想到了做人和处事,和木匠工艺一样,讲究“留一道缝隙”,给人际关系留一道吻合空间才好。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感触很深。不由得我就想到了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没有缝隙同样是可怕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不给子女足够的心灵释放空间,步步紧逼,过于强势,必然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同样,学校教育中也是如此,师生之间,恰当地留一道缝隙十分必要。
刚毕业时,年轻气盛,教育理念特别理想化,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以为班里每个孩子的不良状况都可以扭转。还记得那年刚担任班主任,班里有一个特别的女孩。刚一接任时,我就发现她学习习惯很差,几乎天天交不上作业。问她原因,她总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不说话,多问几句,就会哭起来。课堂上她也总是提不起精神,常常坐在座位上打瞌睡,更别说参与课堂学习了。后来经过了解,我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刚刚离异。她跟随着母亲生活,母亲在服装厂工作,收入不多还要常常加班,总是很晚回家,孩子胆子小常常熬夜等母亲下班。这个孩子自律性差,自己在家不能自觉学习,父母离异又让她备受打击,所以造成这样一种状态。知道她的情况之后,我感到特别地心疼这个孩子,心想一定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她多加照顾。课堂上我总是给她更多的关注,常常走到她的身边一笔一画地教她写字,中午我还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辅导她学习。看到她的钢笔坏了,我就自己掏钱去给她买了几支新钢笔。春天天气暖和了,我发现她还穿着冬天时总穿的那件旧棉衣,就买了件薄外套送给她。我觉得自己真是做到对她无微不至地关心。
但是让我苦恼的是,这样的关心与爱护,并没有收到我预期的教育效果。孩子对我始终很冷淡。我找她谈心的时候,总是我问一句,她答一句,从不愿多说,更不会主动跟我聊天,特别是问及家庭的问题时,她更是一脸戒备地看着我。在我任教的一个学年里,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也没有什么起色。
这件事一直让我很是想不通,甚至有段时间我从心里有些埋怨这个孩子:怎么那么太不懂事,老师为你做了这么多,你竟然毫无回报。很多年之后,我和一位从事心理研究方面的朋友谈起这个孩子,我把自己的困惑说给他听。这位朋友沉思片刻后,一语道破天机:“如果你是一个十来岁左右的孩子,处于情感敏感期,你会喜欢老师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去了解你的家庭隐私,去给你各种关怀吗?面对这种关怀时,你的心里会舒服吗?”
他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猛然间醒悟:这件事上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处理方法上却出了偏差。
诚然,做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无私地关心爱护学生,耐心地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天职,但我并不是这个班级的掌控者。每个学生,都是有自主思想的独立个体,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中,需要保留一个安全的距离。这个空间的保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老师应该把握的底线。触碰了这条底线,势必造成教育的失败。而以前,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走了多大的弯路啊。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同样适合师生之间的相处。当然这距离不应太远,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致影响师生沟通。这距离的把握需要我们自己去琢磨,去思忖,去恰当地留好这道的缝隙。
教育工作中,留一道缝隙,是尊重孩子的差异;留一道缝隙,是留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等待孩子的成长;留一道缝隙,也意味更多的包容和接纳。如今在工作中,我总要先留意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的孩子,留好家庭隐私这道缝隙;有的孩子,我发现他存在书写障碍,把笔画写直尚且困难,那就不能要求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书写地十分完美;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我也意识到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就不要苛求他太过安静,中规中矩。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留对缝隙,教育效果更显著。
担任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日渐发现,师生之间留足一道缝隙,留好这道缝隙,至关重要。留好教育的缝隙,这需要老师的智慧,需要老师的用心。留好这道缝隙,师生关系更和谐,教育才会更成功。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感触很深。不由得我就想到了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没有缝隙同样是可怕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不给子女足够的心灵释放空间,步步紧逼,过于强势,必然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同样,学校教育中也是如此,师生之间,恰当地留一道缝隙十分必要。
刚毕业时,年轻气盛,教育理念特别理想化,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以为班里每个孩子的不良状况都可以扭转。还记得那年刚担任班主任,班里有一个特别的女孩。刚一接任时,我就发现她学习习惯很差,几乎天天交不上作业。问她原因,她总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不说话,多问几句,就会哭起来。课堂上她也总是提不起精神,常常坐在座位上打瞌睡,更别说参与课堂学习了。后来经过了解,我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刚刚离异。她跟随着母亲生活,母亲在服装厂工作,收入不多还要常常加班,总是很晚回家,孩子胆子小常常熬夜等母亲下班。这个孩子自律性差,自己在家不能自觉学习,父母离异又让她备受打击,所以造成这样一种状态。知道她的情况之后,我感到特别地心疼这个孩子,心想一定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她多加照顾。课堂上我总是给她更多的关注,常常走到她的身边一笔一画地教她写字,中午我还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辅导她学习。看到她的钢笔坏了,我就自己掏钱去给她买了几支新钢笔。春天天气暖和了,我发现她还穿着冬天时总穿的那件旧棉衣,就买了件薄外套送给她。我觉得自己真是做到对她无微不至地关心。
但是让我苦恼的是,这样的关心与爱护,并没有收到我预期的教育效果。孩子对我始终很冷淡。我找她谈心的时候,总是我问一句,她答一句,从不愿多说,更不会主动跟我聊天,特别是问及家庭的问题时,她更是一脸戒备地看着我。在我任教的一个学年里,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也没有什么起色。
这件事一直让我很是想不通,甚至有段时间我从心里有些埋怨这个孩子:怎么那么太不懂事,老师为你做了这么多,你竟然毫无回报。很多年之后,我和一位从事心理研究方面的朋友谈起这个孩子,我把自己的困惑说给他听。这位朋友沉思片刻后,一语道破天机:“如果你是一个十来岁左右的孩子,处于情感敏感期,你会喜欢老师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去了解你的家庭隐私,去给你各种关怀吗?面对这种关怀时,你的心里会舒服吗?”
他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猛然间醒悟:这件事上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处理方法上却出了偏差。
诚然,做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无私地关心爱护学生,耐心地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天职,但我并不是这个班级的掌控者。每个学生,都是有自主思想的独立个体,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中,需要保留一个安全的距离。这个空间的保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老师应该把握的底线。触碰了这条底线,势必造成教育的失败。而以前,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走了多大的弯路啊。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同样适合师生之间的相处。当然这距离不应太远,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致影响师生沟通。这距离的把握需要我们自己去琢磨,去思忖,去恰当地留好这道的缝隙。
教育工作中,留一道缝隙,是尊重孩子的差异;留一道缝隙,是留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等待孩子的成长;留一道缝隙,也意味更多的包容和接纳。如今在工作中,我总要先留意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的孩子,留好家庭隐私这道缝隙;有的孩子,我发现他存在书写障碍,把笔画写直尚且困难,那就不能要求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书写地十分完美;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我也意识到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就不要苛求他太过安静,中规中矩。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留对缝隙,教育效果更显著。
担任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日渐发现,师生之间留足一道缝隙,留好这道缝隙,至关重要。留好教育的缝隙,这需要老师的智慧,需要老师的用心。留好这道缝隙,师生关系更和谐,教育才会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