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作者】 唐贵清

【机构】 (湖北省十堰东风41学校)


【正文】【教学背景】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即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问题,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要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材,看待所教内容的难易度,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下面就是我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
  【课堂写真】
  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12和16的公因数时,教材中为了讲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的公因数应该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出示了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
  题目:贮藏室的长为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教材是想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明白,选择的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必须是贮藏室长和宽公共的因数,以至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但通过我对本班学生的了解,我觉得有的孩子可能不太理解其中的道理,为什么所用正方形的地砖必须是长和宽的公因数呢?如果这一点孩子们不明白,那么后面有关最大公因数方面的应用题就会很成问题,所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让孩子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呈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例题之前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解决问题:
  题目:一间贮藏室的长为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要用长、宽为整分米数的地砖来铺地面(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那么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地砖?
  这种类型的题,学生以前有一些接触,而且来源于生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有一个生活中的难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我出示了题目。先看看,老师可以选哪些尺寸的地砖呢?
  大多数学生很感兴趣,都在认真思考。很快有学生举手,就连平时很不爱动脑筋的万新豪都举手了。我将大家的意见一一写了下来:
  板书:











  已经有了很多种答案了,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举手想说,这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只要符合什么条件的地砖都是可以的呢?
  生:只要长是16的因数,宽是12的因数的砖都是可以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铺出来的地砖就是整块的。
  只要学生能体会到这个关系,那么下面的公因数就好理解了。紧接着我出示了书上的解决问题:
  题目:贮藏室的长为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师:大家先看第一问,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这次选的地砖和上一道题中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次只能是正方形的,而上一题长方形、正方形都可以。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可以选什么规格的地砖?
  生:表中只要是长和宽一样的都可以。






  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同学们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
  从表格里的数据来看,可以选择边长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地砖,其中边长最大的是4分米。
  为了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所铺的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与贮藏室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很容易发现所铺地砖的边长必须是贮藏室的长和宽公有的因数,因为这时贮藏室的长和宽都必须是地砖边长的倍数,这样才能保证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的。)
  就这样,这个让学生们不太好理解的问题,却迎刃而解了,有了这道题的铺垫学生们在解决后面有关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时就比较顺手了。
  【分析研究】
  其实,成人和孩子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教师能获取知识在看待教材内容时是俯视,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局限学习知识是仰视,所以同一内容难易程度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认为简单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觉得简单,回想起自己从学生这一角色走过来,自己也遇到过学习知识的困难,经历了一些艰难的历程。所以,如果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和教学内容,往往会偏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反而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所以,教师不是应该把知识和经验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针对这个问题“学生是如何理解的”,“他们的认知处在哪个层次上”,学生从他们本身的角度会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这个时候教师去寻找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跨过障碍、突破难点!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思维方式与所教内容之间的契合点,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体会到学生面临的种种困难,从而从感情上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关爱,知识与能力方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