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解析

【作者】 许显青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山路小学)


【正文】摘 要:作为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德育教育工作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能够使小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本文主要基于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阐述了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以期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有效途径
  小学是教育启蒙和教育塑性最关键的教育时期,学生对世界和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知。严抓德育教育、重视思想道德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兼备以德为先的道德品质是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1、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同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具备较高的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能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行为规范、道德观、人生观、信仰等都属于思想政治观念,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小学德育教育具体的工作目标是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3)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方法、内容和目标,都与学生对人生及理想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实行的到位,才能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此外,德育教育还能引导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一定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思想政治观念的发展。
  2、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教育不够受重视。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报以,成绩好代表一切,家长认为“你只要好好考试就行了”,老师认为“爱学习的才是好学生”,这都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一个人才的好坏并不是通过他的成绩和文化程度来评定,他的道德素质,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思想观才是最重要的。不会做人的考试机器,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高速发展。很多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课程安排较少,师资力量也不足,包括家长的不够重视,都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进行,这其实是教育的不全面和脱节。
  (2)教育环境的缺乏。不管是什么方面的教育,都需要一定的教育环境。而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大多数小学开设的相关课程较少,家长不重视,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的环境影响,学生自身对德育素养的重视也会缺乏。德育教育的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家长和学校的整合配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风气和氛围,家庭的道德教育和启蒙,社会对道德风气的重视。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学校,而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显得较为薄弱和无力,让孩子从小缺乏一个好的德育观念培养,没有好习惯养成的意识。
  3、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3.1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单纯地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寻找德育的新方法,让大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带来的益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而他们却憧憬比较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能更多的同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接触,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多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3.2 实现家庭思想教育与校内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家长的配合下,使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学校需要及时通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品德表现情况。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和家长的互动,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为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定期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让家长切实体会到教育活动中孩子的品德需要改进的地方,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3.3 形成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
  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将社会、思想品德及语文等多个科学整合起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德育教育,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使德育教育与科学教学任务融合为一体,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人格的养成。各个学校在制定德育教育规划计划时,应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教育机制,强化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的构建,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全面、有序、规范地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3.4 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如果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远远达不到教学的目标,也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紧抓实践教育环节,防止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脱节。要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际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4、结语
  小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接班人,其思想品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小学作为培养思想品德的重要阶段,应提高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应用整合家庭思想教育与校内德育教育、构建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环境,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等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达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中军.小学德育模式“建构特征”问题的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