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德育在农村小学扎根
【作者】 钟 菊
【机构】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宏德小学)
【正文】在多年的农村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严重缺失,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农村学生之所以缺乏爱心与公德心,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家庭教育缺位与不当
1、农村的家长不重视教育,大多都已外出打工,放弃对子女的教育。
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都还只是在温饱线上,许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把孩子丢在家里让老一辈带,而这些老人有的早出晚归地干农活,有的只管孩子吃饱穿暖,一大早把孩子送入学校就算完事儿,至于学生的学业以及品德教育方面,都成了老师的事。孩子学的好,他们认为是遗传好,学不好赖老师没用,教不好。父母长期在外,大多都采取物质的方式来补偿,而老人们由于隔代的缘故,对孩子百般宠爱,导致了一种有钱才上学,无钱在家耍赖的风气。另外,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以至于四十多人的班级开家长会也只来了十几个家长。
2、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造成负面影响。
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以下的教育方法:一是训斥,二是威胁,三是打骂。他们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不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有的家长行为粗鲁,常讲脏话,在村里偷鸡摸狗为孩子提供了坏榜样。他们不愿为了教育孩子,而摒除自身的一些对孩子影响不好的不良习惯。这种形为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失误
1、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落后。
小学老师就是“万金油”,在农村小学没有专职德育教师,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是由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上。而“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重智轻德。在农村小学里每周一节班会和一节品德课,德育教育没有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于有的老师将德育课用来上语数课。
2、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现在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在农村小学存在着大批民转公的教师和代课钟点工教师,农村学校年轻教师少,而有些教师本身思想素质就不高,不重视师德修养,不关心、尊重学生。
三、社会风气不良
1、社会是一个更大的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与家庭更多的是言传,而社会则每时每刻都在“身教”着每一个孩子。我们遗憾地看到,人们物质生活丰富了,道德水准却在滑坡,学雷锋已成为过去式,助人为乐已成为傻子。不良的社会公德,直接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手机、网络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
2、不正当消费。一些商贩们在利益驱使下也从不同渠道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许多孩子能直接从商贩手中买到香烟和酒而不会被追问被拒绝,向学生出售明显具有伤害性的刀具或玩具,更有甚者孩子们隔着围墙、避开老师的视线向校园边的小店买东西。
四、让德育在农村小学扎根
1、树立德育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所以学校领导要正视德育,重视德育教学,不要再喊着“素质教育”的空口号,做那些以抽考成绩来给教师排名的行为,要做到实打实地真正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
(2)学校教育“以人为本”,育人“德育为先”。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是一支关键而重要的力量,所以要挑选好班主任人选,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加强班主任培训,使班主任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人。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还要着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从我做起,时时处处言传身教,通过“明理”、“激情”、“导行”,逐渐把中华文化的传统道德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德育合力。
2、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在新形势下要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和家庭的力量,齐抓共管才行。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体制,建立德育工作网络,把家庭和社会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整体教育轨道,把校内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校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1)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比有意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搞好家庭教育,重要的是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所以,组建家访教师队伍,培训一批教师,让教师了解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引导。指导学生家庭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发现家庭条件困难的应进行重点帮助。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使其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充分发挥三者协调与配合中应有的职能。还要构建教师与家长畅通沟通渠道,利用“微信群”“QQ群”实现集体沟通。
(2)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充分的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充分地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大胆地干;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尽情地说;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学自己想学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四手不通,家务、农活从不用参与,所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很必要。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来到社会大课堂中。应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村上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清理垃圾、帮助五保户、贫困户、捐款救灾等,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讨论和感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理想,增强适应能力,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热爱劳动的观念等等。
德育位置摆对了,学生品质提高了,学习势必赶上去,良好学风的形成,必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三位一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才能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一、家庭教育缺位与不当
1、农村的家长不重视教育,大多都已外出打工,放弃对子女的教育。
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都还只是在温饱线上,许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把孩子丢在家里让老一辈带,而这些老人有的早出晚归地干农活,有的只管孩子吃饱穿暖,一大早把孩子送入学校就算完事儿,至于学生的学业以及品德教育方面,都成了老师的事。孩子学的好,他们认为是遗传好,学不好赖老师没用,教不好。父母长期在外,大多都采取物质的方式来补偿,而老人们由于隔代的缘故,对孩子百般宠爱,导致了一种有钱才上学,无钱在家耍赖的风气。另外,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以至于四十多人的班级开家长会也只来了十几个家长。
2、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造成负面影响。
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以下的教育方法:一是训斥,二是威胁,三是打骂。他们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不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有的家长行为粗鲁,常讲脏话,在村里偷鸡摸狗为孩子提供了坏榜样。他们不愿为了教育孩子,而摒除自身的一些对孩子影响不好的不良习惯。这种形为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失误
1、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落后。
小学老师就是“万金油”,在农村小学没有专职德育教师,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是由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上。而“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重智轻德。在农村小学里每周一节班会和一节品德课,德育教育没有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于有的老师将德育课用来上语数课。
2、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现在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在农村小学存在着大批民转公的教师和代课钟点工教师,农村学校年轻教师少,而有些教师本身思想素质就不高,不重视师德修养,不关心、尊重学生。
三、社会风气不良
1、社会是一个更大的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与家庭更多的是言传,而社会则每时每刻都在“身教”着每一个孩子。我们遗憾地看到,人们物质生活丰富了,道德水准却在滑坡,学雷锋已成为过去式,助人为乐已成为傻子。不良的社会公德,直接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手机、网络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
2、不正当消费。一些商贩们在利益驱使下也从不同渠道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许多孩子能直接从商贩手中买到香烟和酒而不会被追问被拒绝,向学生出售明显具有伤害性的刀具或玩具,更有甚者孩子们隔着围墙、避开老师的视线向校园边的小店买东西。
四、让德育在农村小学扎根
1、树立德育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所以学校领导要正视德育,重视德育教学,不要再喊着“素质教育”的空口号,做那些以抽考成绩来给教师排名的行为,要做到实打实地真正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
(2)学校教育“以人为本”,育人“德育为先”。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是一支关键而重要的力量,所以要挑选好班主任人选,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加强班主任培训,使班主任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人。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还要着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从我做起,时时处处言传身教,通过“明理”、“激情”、“导行”,逐渐把中华文化的传统道德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德育合力。
2、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在新形势下要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和家庭的力量,齐抓共管才行。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体制,建立德育工作网络,把家庭和社会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整体教育轨道,把校内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校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1)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比有意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搞好家庭教育,重要的是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所以,组建家访教师队伍,培训一批教师,让教师了解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引导。指导学生家庭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发现家庭条件困难的应进行重点帮助。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使其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充分发挥三者协调与配合中应有的职能。还要构建教师与家长畅通沟通渠道,利用“微信群”“QQ群”实现集体沟通。
(2)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充分的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充分地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大胆地干;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尽情地说;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学自己想学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四手不通,家务、农活从不用参与,所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很必要。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来到社会大课堂中。应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村上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清理垃圾、帮助五保户、贫困户、捐款救灾等,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讨论和感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理想,增强适应能力,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热爱劳动的观念等等。
德育位置摆对了,学生品质提高了,学习势必赶上去,良好学风的形成,必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三位一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才能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