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探索

【作者】 廖海芳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低年级段写话教学即随文练笔,是习作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练在教材经典处、练在文中空白处、练在文章插图处、练在文中标点处”等方面探讨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心。  
  关键词:随文练笔;经典;空白;标点;插图  
  说到随文练笔,人们往往觉得这是中年级以上学段的任务,跟我们低年级语文老师无关。其实,小学低年级段写话教学即随文练笔,是习作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低年级的随文练笔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自由表达,珍视学生的自主感受。随文练笔又是语文教学活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可以大大降低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难度。所以低年级随文练笔值得探索。
  那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呢,关键在于把握住课堂练笔的时机,教师要善于巧妙安排课堂练笔,并注意练笔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产生兴趣。 
  一、练在教材经典处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凡是能入编教材的大多都是一些语言规范的、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语句段落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含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我们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鼓励学生模仿写话。模仿是人的本能。而语言是写作的素材。学生有了生活感悟,若没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写作时就会有言不达意的苦恼。因此,要写好作文,首先应突破语言关。学好语言除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外,最好的途径是在教学时找出文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反复领会,分门别类地进行仿写训练。
  比如,《云房子》这一课,学到第二段,“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高大的楼房,有宽大的大礼堂,还有一点点小的,小的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教师出示句式: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     ,有的像     ,有       ,有       ,还有       。让学生填空写。这样的练习,在发展了想象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写作作了铺垫。
  再如,《水乡歌》这首小诗,不仅优美,而且节奏感特别强,是语言训练的典范。教学中,教师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做小诗人,进行仿写。教师准备了课件:有满池的荷花图、满塘的白鹅图,满箩的鱼虾图……然后让学生先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讨论。学生开始进行着激烈的讨论,个个跃跃欲试,争抢着发言。
  生1:水乡什么多?荷花多,千朵荷,万朵荷,荷花朵朵真娇艳,开满池塘开满湖。
  生2:水乡什么多?鱼虾多,千箩鱼,万筐虾,鱼虾肥肥营养好,渔民乐得笑哈哈。
  生3:水乡什么多?白鹅多,千只鹅,万只鹅,白鹅只只像云朵,落满池塘落满河。
  孩子们越说越起劲。此时老师话锋一转,你的家乡什么多?再次打开孩子们的话匣。
  有的学生说:家乡什么多?荔枝多,千棵荔,万棵荔,种满山岗种满坡,荔枝累累挂满枝。
  有的说:家乡什么多?龙眼多。……
  这时候,再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学生文思如泉,笔下生辉。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点燃被激发,轻松地当了一回小诗人。在发展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练在文章插图处
  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尤其是在低年级课本中,色彩鲜艳,充满趣味和情境感的图片也能成为学生写话的好素材。比如识字中就有不少和词串有关的插图,课堂上我们除了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情境用上这些词语进行说话练习。一年级上识字4中有这样一幅插图,课堂上在学完词语以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习作中要求有详略,在观察上也一样,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重点指导小朋友是怎么观察蚂蚁的,他们的动作怎样?表情怎样?然后让学生把这些用一两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结合课文内容的看图写话,不仅巩固生字词,还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学生乐于想象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三、练在文中空白处 
  语文教学就是抓住文本,激发学生的信心,挖掘他们的潜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彰显孩子们的个性。在组织实施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文本的隐性资源,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自由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对于习作或写话,我们都要倡导学生自由表达,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我们所学的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比较含蓄、简练,或意犹未尽,就像中国画那样,留有艺术空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处,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拓展文本,让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从而走进课文,与作者和文本对话。
  低年级的教材中童话故事较多,结尾之处都写得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是训练写话练笔的好范例。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乌鸦喝水》这些都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学了这些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续写《聪明的小羊》、《肉被骗走之后》、《乌鸦喝水新编》,让他们进行“异想天开”的想象。比如在指导孩子们写《乌鸦喝水新编》时,这样要求:开头照课文的“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接着往下写,不同的是,周围没有小石子,怎么办呢?续写。孩子们各抒己见,写出了自己奇特的想法,这样的设计,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并挖掘了孩子们的内在潜质,不断激发了写话的欲望,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写出属于自己的创造和独特的感受,自我意识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宣扬。
  还有些课文,中间没有详写,一笔带过,甚至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而这些空白点正好是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作者没有言尽的话进行说说写写。比如一年级下册《世界多美呀》一文中有两个省略号,第一个是在小鸡刚把蛋壳儿啄出一个小洞时“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其实这里省略了其他美景,是一个练笔的好范例。可以让学生补充,除了天空、树木、小河,小鸡还看到了哪些美景?你能像书上这样用上ABB式的词语描写出来吗?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天空上还有什么美景呀?地面上还有哪些美景呀?出填空题让他们填:太阳       的,花儿       的,小草       的……。因此,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填补,不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丰富了孩子的积累,还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训练了思维能力,深化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有着水到渠成的功效。 
  四、练在文中标点处
  我们在学生平时的写话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不会使用标点,要么一段到头没标点,要么一段到头都是逗号,最常用的就是句号和逗号了,其他标点符号学生不太会用,对于标点的使用不规范,很随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标点的一些基本用法。 
  比如《我叫“神舟号”》一课中,出现了一个问号,嫦娥姐姐问:“小弟弟,你从哪里来?以前怎么没见过你?”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问号的一般用法,然后让学生写一个问句用上问号,强化他们对问号用法的认识。写一个问句并不难,但多数学生会写得很简单,比如:你吃饭了吗?你作业做完了吗?如果要让一个问句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问话变得更有情境感,比如:今天你的毽子忘带了,你想向同桌去借,可以怎么问呢?你可以说:“今天我的毽子忘带了,×××,你可以把你的毽子借给我玩一会儿吗?”这样的问句,很有情境感。   
  总之,无论运用什么手段让学生进行练笔,都要精心捕捉语言训练的点,找准文本的切入口,营造厚实的语言训练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激发写话的积极性,渗透写话写作的知识技巧,为今后的习作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在低年级把练笔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中,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促进写话能力的提高,那就等于为学生搭建好了通往习作殿堂的阶梯。   
  作者简介:廖海芳,小学高级教师,这几年主要担任低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在参与钦州市市级B类课题“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