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广东省物理中考易错选择题的分析及对策
【作者】 周耀本
【机构】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周君令中学)
【正文】摘 要:物理中考选择题覆盖面广,迷惑性大,如果学生审题不慎、考虑不周、方法不当,便会落入圈套,丢掉“基础分”。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学会去伪存真,准确找出要选择的答案,提高解选择题的得分率。本文针对近几年的广东省中考物理考题探究了易错选择题的错因,以及针对这些错因所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物理中考;选择题;易错类型;错因分析;应对策略
物理选择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思维的跳跃性较大,四个选项一般会比较相像,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学生因而在做题时往往因各种原因导致失分,在心理上也有了惧怕情绪。广东省物理中考虽然难度不大,但作为分值较大的选择题,教师在教学上也不能过于大意,要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对策,提高解选择题的准确性。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研究了广东中考试题,总结了下面的一些易错点及相应的对策。
一、易混概念的辨析题
初中物理中有许多概念虽然本质不同,但表面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学生由于概念模糊,理解不够透彻而引起错解。例如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相互作用力与物理受到的平衡力等等。
例1(2014年第4题)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0℃的冰没有内能
C.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D.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
错误解答:A、B、D
错因分析:对于A选项,学生没有将改变内能有两种方法理解透彻,吸收热量说的就是热传递,但内能增加还有做功一种方法。选B选项的学生一种原因是没有记住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另一种原因可能混淆了内能与温度有关,以为温度为0,内能也为0。D选项很容易受生活经验的误导,最好用例证法,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虽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应对策略: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相近、易混概念的辨析,不仅理解各自概念的物理意义,还要认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例如可以用右图所示的关系图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二、定势思维的甄辩题
学生在学物理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了一些物理知识和概念。这些日常经验,有些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表面现象或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对物理概念的建立造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导致了错误的判断。例如拔河赢的一方拉力大,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等。
例2(2017年第4题)如题4图所示,小花想搬起一块石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石头没有被搬动,以地面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
B.若石头没被搬起,是因为石头受到的惯性力比较大
C.若石头被搬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石头惯性的大小
D.若石头没被搬起,此时石头受到的重力和石头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错误解答:B、C、D
错因分析:选择B、C两个选项的都是没有理解物体的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反而受生活经验“搬不起就是惯性太大”。选择D的学生没有理解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
应对策略:1、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物理规律,根据人的思维特点“具体——抽象——具体”,发挥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概念和规律有较深透的理解。2、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方法,让学生习惯地用物理知识、方法去分析问题,用物理方式去解决,而不是表现出惯性思维。3、克服思维定势的方法是要在“变”字上下功夫,如可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消除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三、提取信息的图像题
图像题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地表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类题综合程度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整合、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求学生从文字中读取信息,又要能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看图稍微大意,就容易“看走眼”导致解题出错。
例3(2018年第6题)如题6-1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滑到a端,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关系如题6-2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是9V
B.定值电阻R的阻值是6Ω
C.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18Ω
D.若定值电阻R出现接触不良时,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为9V
错误解答:A、B、D
错因分析:本题选不正确的答案。错选A、B的学生就是不懂得电阻小、电流大的道理,不能辨析出I=1.5A、U=9V时是变阻器移动到a时的数据。答案 D是电路故障的知识,首先要懂得接触不良是断路,断路时电流是不通的,所以电流表示数是为0,具体见下一类型分析。
应对策略:1、针对这种难度稍大的题型,首先要求学生摒弃畏难情绪。2、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研究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是什么,其次研究图像趋势是直线、曲线还是折线,最后研究图像交点获取有用的数据。
四、电路故障的分析题
电路故障问题是近几年各省市中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难点,既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表的测量对象,简化电路,还能根据现象运用物理规律来分析判断产生故障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是不能直接根据题目中的现象和变化来判断电路发生了什么故障以及发生故障的位置。
例4(2015年第5题)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压为3V,当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的读数为3V,可能出现的故障是( )
A.灯L2断路 B.灯L1断路
C.灯L2短路 D.开关接触不良
错误解答:B、C、D
错因分析:这一题题目已知的故障现象不多,没有已知电流表或者灯泡的情况,导致了学生难于确定故障是短路还是断路,无从下手,个别学生就只能瞎猜了。对于这种题目,我们采取“通过选项验证题目已知”的方法会更好。A选项,如果L2断路,相当于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所以读数为3V,符合题意。B选项,如果L1断路,电压表与电源之间断路,其示数应该为0,不符合题意。C选项,如果L2短路,也就是电压表被短路,其示数为0,不符合题意。D选项,开关接触不良,电压表与电源之间断路,其示数应该为0,不符合题意。
应对策略:在教学中应采取分化难点的方法,逐个击破。1、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2、重视对电路变化题、电路故障题的研究,教会学生简化电路,用“走电流”的方法分析电路。3、帮助学生总结,对不同故障的电路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断路、短路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电路故障的能力。
5、物理规律的变通题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概念之间密不可分,某些规律之间也有联系,有些规律也比较类似,这些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混淆,例如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这两物理规律之间就相似度较高,如果将两个规律放在同一个物理情景检测,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出错的。
例5(2013年第7题)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M,右端与桌边相齐,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直线向右匀速离开桌边孟麟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对桌面的压强变小,压力不变
B.M对桌面的压强不变,压力不变
C.M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摩擦力不变
D.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摩擦力变小
错误解答:A、B、D
错因分析:该题首先要分析压力的变化,但个别学生往往将压力和压强混乱了,压力判断错误将误导下面的压强、摩擦力判断。错选A、B的就没有理解影响压强的受力面积是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变小了,压强应该变大。错选D的,学生混乱认为摩擦力大小跟面积大小有关,认为面积变小,摩擦力也变小。
应对策略:学生从知道物理规律到理解、应用,要经历“问题—规律—应用”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规律问题的提出、规律生成的实验再现、练习巩固、反馈补偿、升华提高的过程。当然,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相关物理量表示的意义,教师要与学生区分相近的规律。
综上所述,解答选择题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基固本,重视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熟练地解答选择题,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陈金莲.消除初中物理易混淆概念的教学策略.学周刊.2012年6月
[2]熊海丽.“问题—规律—应用”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关键词:物理中考;选择题;易错类型;错因分析;应对策略
物理选择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思维的跳跃性较大,四个选项一般会比较相像,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学生因而在做题时往往因各种原因导致失分,在心理上也有了惧怕情绪。广东省物理中考虽然难度不大,但作为分值较大的选择题,教师在教学上也不能过于大意,要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对策,提高解选择题的准确性。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研究了广东中考试题,总结了下面的一些易错点及相应的对策。
一、易混概念的辨析题
初中物理中有许多概念虽然本质不同,但表面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学生由于概念模糊,理解不够透彻而引起错解。例如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相互作用力与物理受到的平衡力等等。
例1(2014年第4题)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0℃的冰没有内能
C.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D.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
错误解答:A、B、D
错因分析:对于A选项,学生没有将改变内能有两种方法理解透彻,吸收热量说的就是热传递,但内能增加还有做功一种方法。选B选项的学生一种原因是没有记住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另一种原因可能混淆了内能与温度有关,以为温度为0,内能也为0。D选项很容易受生活经验的误导,最好用例证法,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虽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应对策略: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相近、易混概念的辨析,不仅理解各自概念的物理意义,还要认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例如可以用右图所示的关系图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二、定势思维的甄辩题
学生在学物理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了一些物理知识和概念。这些日常经验,有些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表面现象或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对物理概念的建立造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导致了错误的判断。例如拔河赢的一方拉力大,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等。
例2(2017年第4题)如题4图所示,小花想搬起一块石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石头没有被搬动,以地面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
B.若石头没被搬起,是因为石头受到的惯性力比较大
C.若石头被搬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石头惯性的大小
D.若石头没被搬起,此时石头受到的重力和石头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错误解答:B、C、D
错因分析:选择B、C两个选项的都是没有理解物体的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反而受生活经验“搬不起就是惯性太大”。选择D的学生没有理解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
应对策略:1、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物理规律,根据人的思维特点“具体——抽象——具体”,发挥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概念和规律有较深透的理解。2、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方法,让学生习惯地用物理知识、方法去分析问题,用物理方式去解决,而不是表现出惯性思维。3、克服思维定势的方法是要在“变”字上下功夫,如可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消除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三、提取信息的图像题
图像题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地表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类题综合程度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整合、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求学生从文字中读取信息,又要能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看图稍微大意,就容易“看走眼”导致解题出错。
例3(2018年第6题)如题6-1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滑到a端,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关系如题6-2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是9V
B.定值电阻R的阻值是6Ω
C.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18Ω
D.若定值电阻R出现接触不良时,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为9V
错误解答:A、B、D
错因分析:本题选不正确的答案。错选A、B的学生就是不懂得电阻小、电流大的道理,不能辨析出I=1.5A、U=9V时是变阻器移动到a时的数据。答案 D是电路故障的知识,首先要懂得接触不良是断路,断路时电流是不通的,所以电流表示数是为0,具体见下一类型分析。
应对策略:1、针对这种难度稍大的题型,首先要求学生摒弃畏难情绪。2、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研究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是什么,其次研究图像趋势是直线、曲线还是折线,最后研究图像交点获取有用的数据。
四、电路故障的分析题
电路故障问题是近几年各省市中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难点,既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表的测量对象,简化电路,还能根据现象运用物理规律来分析判断产生故障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是不能直接根据题目中的现象和变化来判断电路发生了什么故障以及发生故障的位置。
例4(2015年第5题)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压为3V,当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的读数为3V,可能出现的故障是( )
A.灯L2断路 B.灯L1断路
C.灯L2短路 D.开关接触不良
错误解答:B、C、D
错因分析:这一题题目已知的故障现象不多,没有已知电流表或者灯泡的情况,导致了学生难于确定故障是短路还是断路,无从下手,个别学生就只能瞎猜了。对于这种题目,我们采取“通过选项验证题目已知”的方法会更好。A选项,如果L2断路,相当于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所以读数为3V,符合题意。B选项,如果L1断路,电压表与电源之间断路,其示数应该为0,不符合题意。C选项,如果L2短路,也就是电压表被短路,其示数为0,不符合题意。D选项,开关接触不良,电压表与电源之间断路,其示数应该为0,不符合题意。
应对策略:在教学中应采取分化难点的方法,逐个击破。1、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2、重视对电路变化题、电路故障题的研究,教会学生简化电路,用“走电流”的方法分析电路。3、帮助学生总结,对不同故障的电路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断路、短路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电路故障的能力。
5、物理规律的变通题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概念之间密不可分,某些规律之间也有联系,有些规律也比较类似,这些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混淆,例如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这两物理规律之间就相似度较高,如果将两个规律放在同一个物理情景检测,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出错的。
例5(2013年第7题)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M,右端与桌边相齐,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直线向右匀速离开桌边孟麟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对桌面的压强变小,压力不变
B.M对桌面的压强不变,压力不变
C.M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摩擦力不变
D.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摩擦力变小
错误解答:A、B、D
错因分析:该题首先要分析压力的变化,但个别学生往往将压力和压强混乱了,压力判断错误将误导下面的压强、摩擦力判断。错选A、B的就没有理解影响压强的受力面积是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变小了,压强应该变大。错选D的,学生混乱认为摩擦力大小跟面积大小有关,认为面积变小,摩擦力也变小。
应对策略:学生从知道物理规律到理解、应用,要经历“问题—规律—应用”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规律问题的提出、规律生成的实验再现、练习巩固、反馈补偿、升华提高的过程。当然,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相关物理量表示的意义,教师要与学生区分相近的规律。
综上所述,解答选择题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基固本,重视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熟练地解答选择题,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陈金莲.消除初中物理易混淆概念的教学策略.学周刊.2012年6月
[2]熊海丽.“问题—规律—应用”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