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作者】 劳源钦

【机构】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将加小学)


【正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是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并加强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如大量课文描写人类创新的结晶—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令世界惊叹的“万里长城”等以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技能。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类物品,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途径。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是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并加强创新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头脑灵活机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以便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语文这门功课又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科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非常重要。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断积累新知识,在课堂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教师根据自己班上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有种“常新”的感觉。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只是按照参考教案,循规蹈矩,那么在下面等着引导和指导的未来栋梁们又怎么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呢?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听、愿想、愿说”,“敢疑、敢说、敢辩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不会“畏手畏脚”,不会担心在班上“出丑”,害怕老师“指责”,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才可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视自己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放开思想,开发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及动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与学生真诚交流。在平常的生活,课余时间我多与学生谈心、交心。与“问题学生”谈心教育、思想教育。自修、自习时间多下班去解答疑难。记得有一天,我有点不舒服,没有下班。到了第二天,学生见到我就问:“老师,昨天没有见到你,你是不是不舒服?”我有点感动了,与学生日夜相处,学生都把你当成朋友了。他们有困难就来找你帮忙,有问题就向你寻求等。这为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关键的作用。
  2、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亲切的教态,将自身融入与学生的合作之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文章的喜怒哀乐在教师的表演下能触动学生,在学生的表演下能感动同学,这就是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与一些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他们某科成绩这所以好的原因就是喜欢上这一科的课,他们说:某教师上课又蹦又跳,很有激情,我喜欢上他的课。据调查所知:很多学生对语文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会不会讨厌或喜欢上语文老师的课。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又怎么会在课堂上面对着你“畅所欲言”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也许只会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却在倾听着梦中周公的言语。
  3、利用多媒休的优势,使课堂成为和谐、宽松的环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如果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来引入课程,就会很容易的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永远的白衣战士》,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叶欣怎样冒着“三高”高效率、高风险、高难度抢救病人的,教师一边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心灵、语言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质疑、标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课堂教育的创新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课型的创新。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究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型的创新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稳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的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点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的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入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单。注重引导。教师是火花,学生是等待燃烧的火把,教师的作用就是用星星之火,点燃一簇簇的火把。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提问,一个假设,在课堂上都是那么举足轻重。“老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引导性的,老师的作用并不是教会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不是为学生思考问题,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在一个新的思考问题上”。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帮学生“包办”,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宽思考范围。鼓励他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4、鼓励想像。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知想像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想像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善于想像。“想像给思想插上了一对有力翅膀,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孩子们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四、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竞技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课堂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他就像是一块磁铁紧紧的把铁吸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探究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会提出问题,不断地思考问题,不断地挖掘灵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来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如果一堂课枯燥无味,又怎么能引起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学习。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但是教法有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有问题。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展现我们教师风趣幽默的一面,让智慧与微笑在课堂上擦出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澎湃”,积极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语文活动课教学的创新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因此,为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它也是一个创造力培养的渠道,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我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你能帮乌鸦相处别的办法吗?结果小同学七嘴八舌、争辩讨论激烈。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到了锻炼。
  总而言之,小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还有很多渠道,以上所述只是我粗浅的体会,而更深更高要求的创新教学有待与教师不断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