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述幼儿绘画技能技巧教学

【作者】 李笑玲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幼儿园)


【正文】摘 要:幼儿喜欢绘画,孩子们乐于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丰富的想象,也有用画画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强烈愿望,却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说得好画不出”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幼儿本身所具备的技能、技巧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创作欲望。如果教师没有对这一现状给予及时的解决与引导,幼儿必将会失去绘画的热情,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幼儿绘画;绘画技巧;教学策略
  幼儿要经过2~3岁的涂鸦期,4~5岁的象征期和6岁以后的图式期等几个主要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如何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如何丰富幼儿绘画的经验,如何在尊重幼儿美术发展规律的同时让美术创作真正成为幼儿愉悦心灵的方式,这是许多幼儿教师一直关注并共同探究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笔者在绘画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摸索和总结。
  1、当前绘画教学误区
  现在家长越来越注重对孩子才艺的培养,随着家长的需要,各类培训班如雨后春笋班涌现。虽然很多培训班的课程丰富、内容全面,但是学生的作品仍然千篇一律,只学会照着老师画,没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导致将本来充满乐趣的绘画学习变成了枯燥的模仿课程。目前的多数培训班中,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忽视学生的天性
  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在绘画的过程中,难免胡乱涂鸦,很多都画成了“四不像”,其实这正是学生天性的展示,虽然是胡乱的涂鸦,但是里面包含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多数培训班的老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强行的向幼儿灌输绘画技能,将很多幼儿无法理解的知识作为课堂的目标。绘画过程中对于绘画要求进行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影响了幼儿自由的发挥。
  1.2教学方式的偏差
  每个孩子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所以在绘画的表现方面也有不同,每一个绘画作品都代表了孩子的天真世界。但是很多培训班,忽视了幼儿的这种差异,在绘画过程中要求幼儿按照模板进行模仿绘画,一遍又一遍的临摹,一直到可以画到和示范作品相似,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培养幼儿的兴趣,反而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1.3过分的给予自由
  在幼儿的绘画教育中,还有一种逐渐兴起的特立独行的做法,就是过分的宣扬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完全自由发挥进行绘画,没有对幼儿进行任何有益的指导。虽然在幼儿绘画中要保持幼儿的天性,但是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幼儿没有目的的进行绘画学习。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的保持,会导致幼儿在后期很难形成审美观,无法对绘画技巧有一个良好的把握,有碍儿童绘画的学习发展。
  2、对幼儿绘画技能技巧教学的策略
  2.1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绘画是一项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而在传统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绘画做出了很多的限制:“这样不对”、“你又画错了”,教师认为这样是对学生负责,是为了让幼儿更快的掌握绘画技巧。这样的初衷是没有错的,但是教师忽略了幼儿的心理感受,幼儿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有差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相同。如果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幼儿总是接收到老师发出这样的信息,就会导致幼儿失去绘画的信心,失去对绘画的乐趣,造成幼儿压抑个性,严重的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技巧的同时,还要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的发挥,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
  2.2选择富有“趣味”的内容
  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必趣程度,往往决定着幼儿对整个活动的投入与否。当幼儿对活动兴趣浓厚时,他们会全神贯注的投入,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反之亦然。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教师应选择幼儿喜欢的、能理解的、富有童心童趣的素材作为绘画的内容,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当幼儿对周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时,我们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给予启发和指导。
  2.3适时丰富知识经验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幼儿的思维与表现也是基于耳闻目睹,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其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绘画创作就是要使幼儿在绘画的知识经验与其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和体验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关系。《纲要》指出: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教幼儿绘画,必须领他们走进生活,去观察客观事物。去欣赏鉴别美的世界。只有在观察过程中,幼儿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美,也才能更好的表现美。例如:水墨画《桃花》,我先带领幼儿参观桃花、有意识的引导他们观看VCD、听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看图片、玩拼图等,让幼儿从各方面去感知桃花,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由于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因而用画笔表现桃花也就较为得心应手。
  2.4改变指导方式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表现方式,教师过多的教和过分的限制,往往会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主动性和创造性,失去绘画活动应有的教育价值。传统的美术教学强调运用范例,通过单向的示范与讲解,要求幼儿服从统一的步骤与方法。幼儿绘画过程都由激发兴趣一出示范例一范例讲解一巡回指导一评价小结五个环节组成,而这些步骤都是以完成技能要求为目的。教师为了使预订的目标能够达到,常忽略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想法,即使这些问题是许多孩子都想知道,并且都是很有价值的问题,但由于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计划,只好置之不理。这不仅抑制了幼儿的创造力,而且会使幼儿没有了自己的想法。
  结语:总之,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足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灵活运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指导。不可因为要教给幼儿技能而来束缚、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要把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乘着自由的翅膀在绘画的天空中翱翔!
  参考文献:
  [1]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J].李艳.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年02期
  [2]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有效教学[J].李丽君.天天爱科学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