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教育
【作者】 杨 洋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坪东中心幼儿园)
【正文】 《纲要》中指出3岁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求知欲望会不断增强,培养幼儿观察力可以帮助其获得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直接经验,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通过观察、探讨、研究,了解到幼儿观察的特点表现为:缺乏稳定性、持续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缺少观察方法。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具体表现在:幼儿有观察的意愿,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表现出积极观察的欲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够深入,观察随意性较强,很难持续进行观察等特点。依据幼儿年龄特点,针对培养幼儿观察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创造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与周围环境不断的交互作用下,容易形成创新意识。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唯有玩,才能在玩中进行创造。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如果剥夺了幼儿玩的权力,那就等于扼杀了一颗创造的童心。在玩中幼儿能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这一心理特点,以玩的形式组织并与幼儿共同参与探索活动,使幼儿能愉快参与,并鼓励幼儿运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的玩、创造性的玩。例如:在探索活动“生活中的塑料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玩”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动手玩玩各种各样的塑料袋,来探索发现塑料袋的各种新用途。在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积极的状态。通过玩,有的幼儿发现塑料袋可以装水,于是就在袋上用针戳了几个洞创造发明了一个奇特的塑料袋喷水器;有的用塑料袋做成了防水的环保服装;还有的幼儿用塑料袋玩起了捉空气、拍气球的游戏。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玩出了塑料袋的新花样,并发明了多种新用途,萌发了幼儿的创造火花。
二、明确目的,让幼儿学会观察
观察本身就是有目的的知觉活动。越小的孩子越喜欢注意无关的细节。他们经常指着画面中一些无关的细节对你说:“老师,这里有一条毛毛虫。”“看,有一只小鸟飞过了!”他们似乎更乐意享受发现的喜悦,并且希望和别人分享这个有趣的发现,而不太在乎故事是否完整、流畅。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利用孩子的观察,引导小年龄的孩子形成初步的观察目的。比如小鸟飞过的时候,看到下面草地上发生了什么事呀?稍大些的幼儿,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孩子观察的目的性会日渐突出,他们逐渐学会围绕故事情节的发展组织自己的观察。能根据文字的提示,首先注意与情节发展有关的图案,并能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理解故事,发现故事的线索,读出文字以外的意趣。他们也关注细节。但是他们会把画面细节跟故事联系起来。这时,我们又可以鼓励肯定幼儿,引导孩子们更准确,更持久地观察与思考。
三、以正确的观察方法,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指南》中建议: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在孩子有观察兴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全面、细致的观察事物,逐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①运用顺序法,促进幼儿有序的观察事物。顺序法指以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如:班里的植物角有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绿萝、碧玉等许多植物。发现孩子们洗手后,喜欢围在植物角跟前,看看哪个叶子黄了,哪盆绿萝又发出了新叶。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了解观察绿萝的时候应该先从茎开始再到叶子,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完整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带领他们去幼儿园的游乐场观察,进一步引导幼儿能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顺序来观察游乐场。通过长期的培养,孩子们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注意力持久性有所增强,按顺序讲述的能力发展的很好,他们能够根据图片中人物、背景的顺序进行讲述,不容易受老师和同伴的影响。②运用对比法,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对比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和相同点。让孩子进行分析、对比、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结合教学活动以及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们设置了“种豆”活动,教师和幼儿在自然角一起种黄豆、绿豆、红豆、白芸豆等不同的豆类,引导幼儿比较它们发芽的时间,茎叶的形状等不同特征,并进行观察记录。通过反复观察、记录,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及变化过程。又如带孩子们观察幼儿园的“动物之家”,让孩子们比较鸡、鸭、鸽子的外形特征,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点,这样不仅认识了这些家禽,也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③运用追踪观察法,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追踪观察法是指让孩子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地观察,使孩子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地认识。观察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勤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春天带孩子们观察柳树,让孩子间断性的观察并记录,了解柳树从发芽到长出叶子的生长过程。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敏锐性、细致性,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独特的作用。
总之,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去开启孩子的智慧大门,提高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创造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与周围环境不断的交互作用下,容易形成创新意识。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唯有玩,才能在玩中进行创造。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如果剥夺了幼儿玩的权力,那就等于扼杀了一颗创造的童心。在玩中幼儿能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这一心理特点,以玩的形式组织并与幼儿共同参与探索活动,使幼儿能愉快参与,并鼓励幼儿运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的玩、创造性的玩。例如:在探索活动“生活中的塑料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玩”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动手玩玩各种各样的塑料袋,来探索发现塑料袋的各种新用途。在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积极的状态。通过玩,有的幼儿发现塑料袋可以装水,于是就在袋上用针戳了几个洞创造发明了一个奇特的塑料袋喷水器;有的用塑料袋做成了防水的环保服装;还有的幼儿用塑料袋玩起了捉空气、拍气球的游戏。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玩出了塑料袋的新花样,并发明了多种新用途,萌发了幼儿的创造火花。
二、明确目的,让幼儿学会观察
观察本身就是有目的的知觉活动。越小的孩子越喜欢注意无关的细节。他们经常指着画面中一些无关的细节对你说:“老师,这里有一条毛毛虫。”“看,有一只小鸟飞过了!”他们似乎更乐意享受发现的喜悦,并且希望和别人分享这个有趣的发现,而不太在乎故事是否完整、流畅。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利用孩子的观察,引导小年龄的孩子形成初步的观察目的。比如小鸟飞过的时候,看到下面草地上发生了什么事呀?稍大些的幼儿,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孩子观察的目的性会日渐突出,他们逐渐学会围绕故事情节的发展组织自己的观察。能根据文字的提示,首先注意与情节发展有关的图案,并能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理解故事,发现故事的线索,读出文字以外的意趣。他们也关注细节。但是他们会把画面细节跟故事联系起来。这时,我们又可以鼓励肯定幼儿,引导孩子们更准确,更持久地观察与思考。
三、以正确的观察方法,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指南》中建议: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在孩子有观察兴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全面、细致的观察事物,逐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①运用顺序法,促进幼儿有序的观察事物。顺序法指以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如:班里的植物角有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绿萝、碧玉等许多植物。发现孩子们洗手后,喜欢围在植物角跟前,看看哪个叶子黄了,哪盆绿萝又发出了新叶。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了解观察绿萝的时候应该先从茎开始再到叶子,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完整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带领他们去幼儿园的游乐场观察,进一步引导幼儿能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顺序来观察游乐场。通过长期的培养,孩子们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注意力持久性有所增强,按顺序讲述的能力发展的很好,他们能够根据图片中人物、背景的顺序进行讲述,不容易受老师和同伴的影响。②运用对比法,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对比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和相同点。让孩子进行分析、对比、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结合教学活动以及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们设置了“种豆”活动,教师和幼儿在自然角一起种黄豆、绿豆、红豆、白芸豆等不同的豆类,引导幼儿比较它们发芽的时间,茎叶的形状等不同特征,并进行观察记录。通过反复观察、记录,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及变化过程。又如带孩子们观察幼儿园的“动物之家”,让孩子们比较鸡、鸭、鸽子的外形特征,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点,这样不仅认识了这些家禽,也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③运用追踪观察法,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追踪观察法是指让孩子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地观察,使孩子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地认识。观察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勤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春天带孩子们观察柳树,让孩子间断性的观察并记录,了解柳树从发芽到长出叶子的生长过程。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敏锐性、细致性,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独特的作用。
总之,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去开启孩子的智慧大门,提高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