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索乡土素材在作文教学中综合运用

【作者】 彭丽明

【机构】 (广西容县自良中学)


【正文】摘 要:针对农村中学学生作文难的困境,笔者提出以乡土素材为突破口,在作文教学中及时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感,多方汲取乡土素材的养料,让他们集家乡风光、家乡变化、民风民俗、地方文化、家乡历史于笔底,写出更具地域特色的佳作来。
  关键词:乡土素材;作文教学;突破口
  所谓乡土素材,吴刚平教授的定义为:“乡土素材,主要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素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经常看到学生抓耳挠腮、苦思不得的场景,真是“作文难,文难作啊!”确实,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生阅历少,见识浅,阅读量又严重不足,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鉴于此,笔者提出,应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积极开掘乡土素材,让学生关注家乡、描绘家乡,以抒写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素材作为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一、描绘家乡风光,展现自然美景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像郁郁葱葱的青山,古老质朴的房屋,生机勃发的榕树,结构独特的古桥,这些都是孩子们亲历的生活环境。如果加以引导,将这些熟悉的景物融进作文里,学生的习作将会更加亲切、自然、灵动,更加血肉丰满,韵味深远。
  如在教学《故乡》时,我布置了作文《家乡的老屋》。许多学生说虽然天天从老屋旁经过,却没有去注意,不知道写什么。我就要求学生这个星期六回老屋去看看,重点看看老屋的现状,再想想与你记忆中的老屋有何变化,站在老屋面前你有何感想等。经过一方引导,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写作兴趣高涨。作文收起来,一学生写:“村子中间一前一后两个大祠堂,村里人每逢过年过节都到这里祭拜祖先。围绕着祠堂的是十几条纵横交错的小巷,我家的老屋就在祠堂后面的小巷里。迈入小巷,跨上台阶,这台阶早已被时光利剑磨得光滑,可以清晰观察它的纹理。小巷住着七、八户人家。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就住在这里。可是现在,大伙都搬到新屋去了,巷子里空空荡荡的,没有一户人家,只有地面石缝长着的不知名的野草蔓延着。屋檐上布满了蜘蛛网,燕子早已飞去,只留下残缺的鸟窝和几根杂乱的稻草。望着弥漫着破落衰败气息的老屋,想想我快乐的童年,心里就难以平静。”这就是农村特有的风景——古老的村落,它宁静、淳朴,像山水画般幽雅又意境深远,让人回味,令人怀念。经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写起来就显得言之有物、切实可感。
  二、抒写家乡变化,呈现时代美景
  过去,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状态,乡亲们为生活疲于奔命。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乡村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使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垣的水泥大道,小洋房鳞次栉比,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所有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但这是普遍现象,几乎处处如是,没有特色。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具有家乡特色的题材,写出富于个性的作品来。
  例如,以“家乡新貌”为话题的作文,我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选取有家乡特色的事例,要避开大路啊、高楼啊、三餐鱼肉啊,这些老掉牙的材料。我引导学生去关注周围群众的活动,这些活动反应群众生活的哪些变化等。通过引导,有学生写了《白鹤塘新貌》,白鹤塘是我县著名的旅游景区,近年成了附近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学生的习作就从跟爷爷一起爬山写起,写一路上爷爷回忆小时候上山捡树叶遭驱逐,到年轻时饿着肚皮在山下开荒种果树的艰难。再写到:“现在,不管哪个季节,每天清晨,山上总有很多早起晨练的人,大妈大婶们,各自选了一块地,打起了太极,跳起了广场舞。如此秀丽的风景,游人也不少。有些人或结伴或全家,赶早自带食物到山腰平地上吃早餐,不嫌麻烦的,还爬到山顶上呢。有人刚在爬山,有人已开始下山,那是看完日出的游客。在山顶,有的锻炼身体,呼吸清新空气;有的引吭高歌,自娱自乐;有的烧烤、喝茶,有说有笑。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村民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突出了白鹤塘今昔的不同。小作者借爷爷之口,抒发了对都峤山变化的高兴之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家乡生活的变化,热情讴歌了家乡的新风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介绍民风民俗,表现人情美景
  农村的乡土风俗可谓多矣。正月里闹花灯、游神赛会,五月赛龙舟、吃粽子,八月十五拜月亮、吃月饼。这些民风民俗,学生从小就亲历其中,非常熟悉。作文时,可引导学生将这些人和事写进作文里去,通过习作练习,促使学生系统去了解,用心去观察,从中感受到乡土风俗的魅力和趣味,形成写作冲动,这样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能写出充满乡土韵味的好文章。
  例如一次寒假,我布置以《家乡的游神赛会》为题,写一篇表现乡村游神赛会场景的作文,要求学生亲身参加后才写文章,结果涌现了许多好作品。有的学生写:游神开始了。几个壮汉抬着轿子,上面端坐着佛祖神像,人们提着灯笼跟在轿子后面,每到一处摆香案的地方,早已等候在那里迎神的人就“呼”的一声都拥挤到佛祖像前面的烛台点燃蜡烛,你挤我推,唯恐落后,烛光、烟雾、叫喊声乱成一团。点好香火又挤回香案前,举着蜡烛虔诚祈祷,与刚才的恼怒表情截然不同。一会儿,浩浩荡荡的队伍又出发了,活像一条发光的长龙。我尽量蹿到前面,落在后面的滋味可不好受!长龙蜿蜒前行,一路充满了暖暖的烛光。所到之处,大鞭炮震地响,一箱箱烟花被点燃,直往天上冲,在半空中炸裂开来,绽放不断。此时此刻,黑夜犹如白昼,甚是壮观!长龙走在被铺了一层红红鞭炮纸的乡村道路上,原本安静的道路顿时像炸开了锅,两旁的人家站在门前,连过往的行人也驻足观看。喝彩声、锣鼓声、鞭炮声在不断地交织着,队伍也在不停地前进,绕了林厝一圈,又回到了妈祖庙。”这些生活场景,一旦进入了学生的视野,融入到他们的文字之中,就会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情味来。
  四、聚焦地方文化,再现传统美景
  在笔者家乡,在乡村里的民间诗社组织,以县底镇为代表的15个乡镇农民诗社在自我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这些诗社成员是清一色的农民,有的虽然是亦农亦工的瓦匠、木匠、泥水匠或者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人,但他们离乡不离土,农忙时又都回到乡村里收种。在劳动中他们用唱山歌、唱采茶、哼小调等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逐渐地,他们以出墙报、编印诗辑的形式,按平仄、对仗的要求上升到格律诗词、格律楹联上来。
  五、深入家乡历史,重现人文美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历史掌故是各自地方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些独特的地方文化是各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同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些具有乡土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历史掌故是学生写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材料。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家乡的历史,重现家乡人文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素材,要有强烈的素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世界是一个广阔天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宝库,乡土作文也会成为语文世界里的一方绿洲。学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小天地里,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家乡,描绘自己的家乡,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怀,在乡土素材这个宝库中多寻找、多挖掘,那么写起作文必然有事可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