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创新精神 展望创新教育──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贾 淼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市府小学)


【正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创新教育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也成了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创造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有适合创新的环境
  创新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过程。学生在最初的创新起步阶段。自信心几乎没有。他们多是瞪着一双信任的眼睛盯着老师。似乎自己的生死就在于老师的一句话。也因为是开始。他们的回答大多和问题本身风马牛不相及。此时。教师绝不能出语草率。或疾言厉色。或讽刺挖苦。那样就会把一棵刚刚破土萌发的创新幼苗无情地封杀。可以想像。遭此打击的学生以后还怎么敢提出不同的见解呢?要想重新树立他的自信心将会有多大的困难啊。相反。如果老师在一位同学出现失误以后。能积极引导、热情鼓励。使他不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更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一旦创造激情被引发。谁又能想像得出他们的小脑瓜中会冒出怎样的令我们吃惊的念头呢?
  二、要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学生的创新活动就如白驹过隙。思想的火花一闪即逝。时效性很短。教师要抓住这难得的瞬间。给他们以创新的机会。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在每节课上留出点时间进行创新活动。有些问题不必讲得过多过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要比单纯从教师那里得到正确答案的效果好得多。
  三、要给学生创新的动力
  学生的创造力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不在多方面加以培养。就会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终不能成大器。那么。如何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他们注入不竭的动力呢?其实也不难。在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后。教师只要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即可。可能是热烈的掌声。也可能是几句夸赞的话语。或者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对他挑一大拇指。就会给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满足他们那一-点小小的争强好胜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一定会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以期得到更多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有了创新的动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跟着提高。
  四、要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学生的创新活动表现在许多方面。小到一个用词、一句话、大到一个制作、一篇文章。只要教师能够循循善诱。有意识地制造些机会。学生就会抓住一切可能去创造。
  通过近一年的锻炼。大多数学生已能写出一段包括几个句子的话。把自己要想说的意思清楚地写出来。很多学生可以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其中不乏一些很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前不久学完课文《兰兰过桥》后。我请学生自己做一回桥梁专家。为大家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大桥。写成小短文交上来。收到学生的作品后。我发现许多同学还把自已设计的桥画了出来。有位女同学设计了一座弹力桥。人到了桥边。只要往桥上一跳。桥就会把你弹到对岸去。可以看得出。这是她在蹦蹦床上找到的灵感。另一位男同学。他要造一座绕地球一周的大桥。这样他要欣赏世界风光时散着步就可以完成了。
  五、要接受学生的创新成果
  创新。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以前从来没有的。拿这个标准来评价小学生的创造活动当然过高。我们只要他能创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或者突破自己原有的水平。就给以赞扬。大声地为他们叫好。而不能很博学地指出在多少多少年前某某人已经怎么怎么样了。前面几个例子在我们看来可能没有多大的新意。但具体到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身上意义就大不一样了。拿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创新活动。我们在评判之前就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人非圣贤。不能生而知之。总要在继承与模仿前人的基础上求得自身的发展。我们也许应该这么想。如果某同学早生多少年。该项成果的首创权就是他的了。因为毕竟他也是在经过独立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哪!教师如果能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学生。那么学生受到的益处将是无法估量的。就连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他的创造表现中不也是从坐在鸡蛋上孵小鸡开始的吗?教师多一些理解与宽容。谁又能说得准在我们的教室里坐着多少个爱迪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