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活化作文的教学探究
【作者】 刘苡宏
【机构】 (广西北流市隆盛镇长信小学)
【正文】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小学生缺少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机会,再加上不会观察生活,导致写作时无话可说、胡编乱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双方皆苦不堪言。那么,如何加强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我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表达;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作文教学应该生活。陶行知先生的更是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作家叶圣陶和茅盾也认为,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累是写作的必要条件。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也力主“生活化”,要求学生作文时要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所以,作文教学理应生活,融入生活。
农村孩子的语文基础差,但农村是一片广阔的世界,有城市没有的无穷无尽的新鲜事。将作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自然风光中陶冶情操。从而避免作文中出现假大空、空话套话废话等,让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成为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让学生大写真,书真情。提高我校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促进本校教师的写作教学观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写作教学水平。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的语文课。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坚持面向现实生活,面向学生实际,在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学生想写、会写、有什么写什么。因此,我所教的学生多次在市、县作文竞赛中获奖。我的具体作法是:
一、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材料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叶圣陶语)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在小学阶段,虽然学生与外界生活接触不太多,但每时每刻也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事例具体的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留心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主动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譬如,我有一天上语文课时,因学校临时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耽误了十几分钟。等我走进教室时,班长徐万万已经组织大家在预习课文了。同学们告诉我,刚才有几个男同学在捣蛋,是徐万万制止了他们。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回忆:上课铃响后,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教室门口,你是怎么想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是怎样捣蛋的?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徐万万是怎样制止他们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又是怎样反应的?你有什么感受?经过讨论,同学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材料。这时,我趁热打铁:“下面就请大家把这一题材记在你的‘芳草地’里。放学后,请大家再把它具体地写下来。”同学们听了,欣然应允。
“芳草地”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的一个记录本,让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下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其真实性、生活性,强调语句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独到的感受和见解真实生动地写出来。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写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啥可写了。同时,学生感情生活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见闻,认真体验,才会有新的收获,有真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
上个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活动:参观了革命烈士李明瑞的纪念碑,让学生聆听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了革命前辈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游览了北流市的风景区——会仙河,领略了祖国的山河之美;组织学生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大家兴致昂然,乐此不疲……
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回忆、叙述活动的进行情况,交流收获和感想,既活跃了思想,沟通了感情,又训练了作文。
三、调动学生作文兴趣,表现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情感对动机、积极性的影响更为显著。他们学什么、做什么,有兴趣,乐意干,效果也就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师生心理沟通、情感融洽的特定的和谐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体验,激发情感。只有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譬如有一节作文课,我运用“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讨论、描述,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上课一开始,我高兴地说:“读了同学们的日记,我非常高兴,特别是李立敏同学,写了他放学以后因为贪玩而很晚回家,受到了妈妈的批评,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想——”全班同学喊成一片。在全班同学情绪高涨之际,我请李立敏来表演自己,另一个女同学扮演系着围裙、正在炒菜的“妈妈”。课堂里沸腾了,教室成了小剧院。两位小演员也演得格外认真。演出结束后,我趁同学情绪高涨之际,问同学:“你们有没有迟到的经历?”“有!”“有!”学生的记忆闸门被打开,“过去的经验”调动出来了。很多同学迫不及待地讲了起来,有的说因为贪睡而上学迟到的事;有的说本来和同学一起约好去做作业,结果因为自己做事磨磨蹭蹭而迟到:还有的考试前夜太紧张而睡不着,结果后来睡着了反而迟到的事……最后,我说:“听了同学的话,我知道许多同学都有令人难忘的迟到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迟到》。”第二节下课时,我收到几十篇充满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中外作家、艺术家观察、创作的故事:开展竞赛,努力给孩子们开辟发表“作品”的园地,并经常让他们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习作,或在墙报上发表,或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让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5年第5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表达;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作文教学应该生活。陶行知先生的更是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作家叶圣陶和茅盾也认为,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累是写作的必要条件。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也力主“生活化”,要求学生作文时要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所以,作文教学理应生活,融入生活。
农村孩子的语文基础差,但农村是一片广阔的世界,有城市没有的无穷无尽的新鲜事。将作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自然风光中陶冶情操。从而避免作文中出现假大空、空话套话废话等,让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成为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让学生大写真,书真情。提高我校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促进本校教师的写作教学观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写作教学水平。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的语文课。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坚持面向现实生活,面向学生实际,在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学生想写、会写、有什么写什么。因此,我所教的学生多次在市、县作文竞赛中获奖。我的具体作法是:
一、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材料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叶圣陶语)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在小学阶段,虽然学生与外界生活接触不太多,但每时每刻也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事例具体的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留心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主动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譬如,我有一天上语文课时,因学校临时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耽误了十几分钟。等我走进教室时,班长徐万万已经组织大家在预习课文了。同学们告诉我,刚才有几个男同学在捣蛋,是徐万万制止了他们。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回忆:上课铃响后,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教室门口,你是怎么想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是怎样捣蛋的?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徐万万是怎样制止他们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又是怎样反应的?你有什么感受?经过讨论,同学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材料。这时,我趁热打铁:“下面就请大家把这一题材记在你的‘芳草地’里。放学后,请大家再把它具体地写下来。”同学们听了,欣然应允。
“芳草地”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的一个记录本,让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下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其真实性、生活性,强调语句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独到的感受和见解真实生动地写出来。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写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啥可写了。同时,学生感情生活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见闻,认真体验,才会有新的收获,有真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
上个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活动:参观了革命烈士李明瑞的纪念碑,让学生聆听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了革命前辈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游览了北流市的风景区——会仙河,领略了祖国的山河之美;组织学生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大家兴致昂然,乐此不疲……
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回忆、叙述活动的进行情况,交流收获和感想,既活跃了思想,沟通了感情,又训练了作文。
三、调动学生作文兴趣,表现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情感对动机、积极性的影响更为显著。他们学什么、做什么,有兴趣,乐意干,效果也就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师生心理沟通、情感融洽的特定的和谐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体验,激发情感。只有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譬如有一节作文课,我运用“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讨论、描述,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上课一开始,我高兴地说:“读了同学们的日记,我非常高兴,特别是李立敏同学,写了他放学以后因为贪玩而很晚回家,受到了妈妈的批评,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想——”全班同学喊成一片。在全班同学情绪高涨之际,我请李立敏来表演自己,另一个女同学扮演系着围裙、正在炒菜的“妈妈”。课堂里沸腾了,教室成了小剧院。两位小演员也演得格外认真。演出结束后,我趁同学情绪高涨之际,问同学:“你们有没有迟到的经历?”“有!”“有!”学生的记忆闸门被打开,“过去的经验”调动出来了。很多同学迫不及待地讲了起来,有的说因为贪睡而上学迟到的事;有的说本来和同学一起约好去做作业,结果因为自己做事磨磨蹭蹭而迟到:还有的考试前夜太紧张而睡不着,结果后来睡着了反而迟到的事……最后,我说:“听了同学的话,我知道许多同学都有令人难忘的迟到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迟到》。”第二节下课时,我收到几十篇充满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中外作家、艺术家观察、创作的故事:开展竞赛,努力给孩子们开辟发表“作品”的园地,并经常让他们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习作,或在墙报上发表,或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让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