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 冯增秀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大桥镇雅松小学)
【正文】摘 要: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局限于学习上,还包括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致关重要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小学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下面本人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严格要求,细心关照“纪律是学习的保证”
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没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而班级纪律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我对我们班上的学生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哪些不能做,如上课不许随意走动,不许高声谈笑,不许谩骂,侮辱他人。在学校不许打架、斗殴;不许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不许在墙上乱画,在桌上、门窗上乱写乱刻;不许攀爬树枝,摘折花草……让这些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就得及时批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违反。
三、进行榜样教育,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这个榜样指的是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榜样。
首先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包括仪表、语言、行为等等方面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的示范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那种榜样作用可以说是我们不可想象的。我们对平时表现突出的同学及时表扬,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小学生好胜心强,都不甘示弱,喜欢竞争。别人能做,他觉得自己也能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点,积极地发挥其作用。我们可以在墙上挂一块“小名星”展板,把展板设计得漂漂亮亮。每月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评比,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设定各种星星名称,如“学习之星”、“智慧之星”、“书法之星”、“体育之星”等等。相信学生对此会兴趣很浓,热情也很高,每月当一挂出新的一批明星照片时,学生们在展板前肯定会留连往返,板上有名的眉飞色舞,板上无名的暗下决心,下月一定要金板题名。另外,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评比活动。如:整理书包大赛,消灭错别字大赛,礼貌表演大赛等,给成绩最佳者受予“自理能手”、“纠错卫士”、“礼仪标兵”等称号。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可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
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
五、进行持久的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可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另外,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们所有的班主任体会都很深。无论学生的什么样的行为,都具有反复性。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循环往复,要有信心,有耐心。
总而言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应当做一项长期又常规的工作来抓。它需要不断地给予督促与引导,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小学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下面本人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严格要求,细心关照“纪律是学习的保证”
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没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而班级纪律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我对我们班上的学生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哪些不能做,如上课不许随意走动,不许高声谈笑,不许谩骂,侮辱他人。在学校不许打架、斗殴;不许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不许在墙上乱画,在桌上、门窗上乱写乱刻;不许攀爬树枝,摘折花草……让这些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就得及时批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违反。
三、进行榜样教育,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这个榜样指的是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榜样。
首先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包括仪表、语言、行为等等方面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的示范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那种榜样作用可以说是我们不可想象的。我们对平时表现突出的同学及时表扬,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小学生好胜心强,都不甘示弱,喜欢竞争。别人能做,他觉得自己也能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点,积极地发挥其作用。我们可以在墙上挂一块“小名星”展板,把展板设计得漂漂亮亮。每月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评比,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设定各种星星名称,如“学习之星”、“智慧之星”、“书法之星”、“体育之星”等等。相信学生对此会兴趣很浓,热情也很高,每月当一挂出新的一批明星照片时,学生们在展板前肯定会留连往返,板上有名的眉飞色舞,板上无名的暗下决心,下月一定要金板题名。另外,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评比活动。如:整理书包大赛,消灭错别字大赛,礼貌表演大赛等,给成绩最佳者受予“自理能手”、“纠错卫士”、“礼仪标兵”等称号。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可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
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
五、进行持久的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可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另外,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们所有的班主任体会都很深。无论学生的什么样的行为,都具有反复性。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循环往复,要有信心,有耐心。
总而言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应当做一项长期又常规的工作来抓。它需要不断地给予督促与引导,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