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小学语文背诵方法

【作者】 黄小荣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双河镇小学)


【正文】摘 要: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积累语言、丰富知识、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对学过的课文经常背诵,不仅能加深理解,同时又能丰富词汇、积累句式和掌握篇章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但由于小学教材中背诵篇目占有很大比重,加之又缺乏背诵方法的指导,导致许多学生畏“背”如虎。应该怎样才能加强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方法入手:提示背诵法、看插图背诵法、编排课本剧背诵法、画图练习背诵法、借助板书背诵课文、熟读成诵法、以抄助背法、比较背诵法、反复巩固法、以唱代背法等。
  关键词:背诵;语文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是为他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背诵课文,可以使小学生熟记课文内容,进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课文内容的模仿和借鉴功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则外国谚语则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而现在存在着有的教师用于提问、讲解的时间过多,指导背诵的时间几乎没有,多数是把背诵布置成作业让学生自己死读硬背,背诵的效率不高,其实,背诵的效率和方法有关。背诵是要讲究方法的,方法好,效率自然高。下面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常用的背诵方法。
  一、提示背诵法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开始学习背诵课文,往往背了上句忘了下句。如果这时教师适当提示,学生就能前后环节连接起来,有顺序地背诵下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又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背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课《四季》,教师提示开头第一句:“草芽尖尖”,学生接着背下一句:它对小鸟说:“我就是春天。老师接着背:“荷叶圆圆”,学生接着背:“它对青蛙说:“我是夏天”,……照此方法练习几遍后,然后交换,让学生背前一句,我背诵后边的几句。再让学生两人分为一组照此方法练习,最后过度到独立背诵。
  二、表演背诵法
  对于那些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比较具体的课文,可用表演法,依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如果能将背诵融入到表演之中,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还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背诵。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课《卢沟桥的狮子》时,我让学生一边读品读优美的语言文字,一边模仿五种狮子的形态,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欢笑声中,连背功最差的学生也很快背会了。
  三、编排课本剧背诵法
  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编排课本剧。编排课本剧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一般分饰对话中的角色,按照情景,互相问答,这样的方法如身临其境,学生在编排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没有意识到背诵负担时已经轻松完成了背诵。背课文还有什么枯燥可言?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课《晏子使楚》时,把全班学生分别扮成楚王、晏子、接待的人,两个武士、囚犯、大臣们等角色,穿上我提前一天借来的服装,让孩子们来表演课本剧。排练几次后,孩子们表演的有模有样,在当年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上,我们班的这个课本剧获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这一课,同学们没有刻意去背诵,但在排练课本剧时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同时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画图练习背诵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回忆起来。有时课文没有插图,而课文的画面感又很强,我就要求学生画画,也有利于背诵指导,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3课《宿新市徐公店》一课后,我让学生将诗中的景色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这样一来避免了老师的枯燥分析,画后我又让学生看着图画把古诗背出来,有了自己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画学生很快地就背了出来。同学们在这样形象生动的视听中,很快就能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能牢固地记住这些画面,这样,学生就能依照这些画面顺利地将全文下来。再如:背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课《记金华双龙洞》,我让学生依据作者游览顺序,自己画出草图,这样学生背诵起来记忆就更牢固,还能很轻松地背诵出文字的内容。尽管学生的图画不一定美丽,但在画的过程中对文中描述的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依照简图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情景加文字的背诵,可以说是背诵教学的最佳效果。
  五、熟读背诵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里所选的课文大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可采用多种形式分层次熟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在背诵积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读熟了,上口了,自然而然的就会背了。但读时,要注意读的方式,不能只让学生用一种方式来读,这样读容易疲劳,学生没兴趣,自然效果不高。可以采用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读、开火车读等比赛读。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锐意竞争的意识。
  六、以唱代背法
  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背诵文学作品,能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正如卢梭所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当语言无以表达形容时,我们可借助音乐作背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背诵氛围,不断激活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思维,使师生双方自始至终沉浸在音乐创设的情调氛围中,以发自内心的感动欣赏作品,准确进入背诵文本的情感状态。或者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唱古诗。让学生自己发挥,孩子的思维在自己喜爱的旋律的伴随下自由奔驰,从而使古诗教学课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乐趣。结果是学生们歌唱熟了诗能背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复习七第六题《悯农》时,我带学生读几遍后,就教学生唱,学生马上兴致盎然,两眼放光,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几遍过后学生就自己会唱了,诗也会背了。接下来的几天下课休息时,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的唱一唱,不知不觉中学生也就巩固了记忆,还记得劳。音乐是语文记忆的魔棍,像这样用音乐创设一定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背诵的兴趣,将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结,从而提高和巩固学生记忆的强度。使背诵教学如虎添翼
  七、理解课文背诵法
  背诵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才能找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达到背诵费时少,效果好的目的。例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五自然段的背诵,可分为四层进行:点明泉水的来路,引出孔隙;孔隙是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有多大;船怎样进出;乘船进洞的经过和感受。经过教师的分析、导读和导背,学生只读几遍就背出来了。如果背诵的内容学生不理解,那么语言文字就成了呆板而没有规律的符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结果背时费劲,背后易忘。
  八、复述课文背诵法
  在上语文课中,常常有这样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这实际上是采用了说教法。背诵教学更可大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尽量地用原文语句复述,当反复复述,复述到全文端出时,也就达到了背诵。在执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课《颐和园》一课时,全文要求背诵。为了方便孩子背诵,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做小导游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点,带领大家去欣赏。任务一布置完,孩子们就劲头十足的准备起来。长廊的颜色美、形状美、画面美;站在万寿山上从几个方位眺望看到的不同美景;昆明湖的静,桥的雕刻精美等等。这些课文中的字句从孩子们的介绍中一句接一句地冒出来,有的孩子甚至为了做个好导游把课文的原话都给背出来了。孩子们在这有趣的情境创设中,快乐的记忆,为背诵全文奠定了基础。
  总之,背诵要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背诵是讲究方法的,在有法可循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效果当然不一样。背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记忆能力,逐步教会学生学会多种多样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随时因教材特点、学生个体差异,准确引导学生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切实提高背诵效果。让孩子轻松背诵,快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