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作者】 袁 萍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东阁街道崔召小学)


【正文】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要想适应新课改对人才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抓紧落实,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基础严格把关,提升其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积淀。只有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交流中才会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合法利益,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全面发展之要求,促进学习整体人文和道德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为了适应新编教材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地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改革的内涵,积极投身于改革的浪潮中。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关爱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子。现在的初中学生情感是很丰富的,但也是很不稳定的。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情感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情感都比较脆弱,只有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及情感薄弱环节,才能真诚地去关心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我尽量保持与学生平等相处,善待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主动关心学生,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有时我也会刻意采用一些网络新词或流行语,从情感上亲近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他们,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让学生经常感受到爱的温暖,使他们对人生充满着希望和愉快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上学时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现在我尽量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让学生能爱屋及乌,让学生从喜欢政治老师进上步发展为喜欢政治课。虽然在这方面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但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上还经常搞一些比赛、竞赛谈的活动,我去年审报并主持研究一个小课题,主要就是合理整合时政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在研究过程中有一个环节,使我大有收获。为了能使时政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新闻播报”环节,具体就是每节课拿出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谈一下新闻,如果学生谈的新闻与课本内容有联系,我就引导学生用课本知识分析一下,当然,这个课堂环节具体怎样来施行效果会更好,我也是反复实验了几次才定下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分小组搜集新闻,共同研究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课堂上再派代表进行播报。并定期评比评比一下各小组的表现,在这个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搜集的新闻并不局限于国际、国内大事,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小事,并且因为能用课本知识简单评析新闻内容会受到老师的好评,所以学生在搜集新闻过程中会去刻意研究课本内容。所以这个活动除了能激发学生兴趣个,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本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并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录相、录音、电子网络等逐渐引入了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校,信息相对匮泛,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政治热点的途径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开拓视野,还能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中。如在讲授学生最难以理解的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两会召开时的各种图片,播放人大代表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的例子,政协委员监督执行的例子,然后根据例子设问:“人大代表是谁选出来的?选举的方式有哪些?代表反映的是谁的意见?政协委员又是怎样产生的,具有哪些职责?”学生通过从材料当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不仅直观认识到了两会,还能在这些材料中获取很多时事政治知识。如“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带一路”建设决策,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优化了教学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形式多样的活动课,优化教学过程
  新编教材改变了以往大量空洞枯燥的理论展示,将理论知识用各种活动展示而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若能选择形式多样的活动课,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是可行的。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强以及青春期的特征,在教学中一般采取讨论式、竞赛式、查阅式、演讲式、辩论式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整体教学质量,例如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一课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论的传授。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政治理论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道德与法治课自然受欢迎了。
  四、让课堂走出教室,优化教学效果
  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尤其是地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贫乏,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难以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更应多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将时政热点融入其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课内事例与课外时政二者,教师应两者兼顾,不偏不倚,且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战争与和平”时,笔者搜集了大量关于战争的图文资料,包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近现代的中东战争、阿以冲突等,同时也让学生们搜集了课外的战争图片、故事,甚至影像资料。然后我们以一种轻松、平等的聊天方式,谈论着各个战争,从而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既然带来的是危害,我们就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这种方式不但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让课堂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真知。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局限在小小的教室里,新课程改革中,“活”起来的道德与法治,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是要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的授课地点不仅仅在教室,可能在操场,可能在某个街道。如在讲授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笔者带领学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将学校周围的白色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让学生自己感受身边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获得真知,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保护环境的原因、重要性,然后思考保护环境的方法;又如在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欣赏草原美景的空旷,牧区经济腾飞的同时,感受到了草原沙漠化的加剧,听到了牧民的抱怨与无奈,最后再结合教材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必要性。这样轻松自然地就在实践中获得了理论知识,并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尽可能创设条件提供实践平台,在亲身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断深化自身综合素。只要教师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堂,道德与法治课就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就能越来越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蔡凤梅;走出实践探究活动的误区[J];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07期
  [2]马天红;实践探究 体验感悟——《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思考[J];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3]雒兴萍;实践探究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 [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