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初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

【作者】 谭万慧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学)


【正文】  摘 要:化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和研究化学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把科学方法教育列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化学教材中也编入了大量关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那么,初中化学如何实施这些教育?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1、科学的认识方法
  化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和研究化学的科学过程和方法,注重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注重对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整体领悟。人类研究、认识化学的基本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结论→应用,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二是问题→假设→实验→观察→抽象→结论→应用,适用于基本概念和理论。
  2、实验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学会通过实验来学习和研究化学,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包括常用药品及仪器的使用技能、基本的操作技能等,能根据给出的实验步骤,独立地完成一项实验,如实、准确、完整地记录实验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简单的处理和思维加工,并进而推断出结论,撰写出实验报告;要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具备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即能够先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找出实验依据的原理,再根据原理设计出实验方案,选择需用的仪器、药品及装置,列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3、观察方法
  化学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掌握下列观察方法和技巧:①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系统观察,对于化学反应能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观察;对实验装置能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为例,先从整体到部分:从左到右由发生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再从部分到整体:每一部分从下到上由什么仪器组成,如何连接在一起。②能通过对比观察、重点观察和重复观察来突出观察目的,强化观察效果。对现象变化不很明显、区分度差的观察对象,如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的颜色变化,通入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浑浊现象等,能通过对比观察,获取清晰的效果;对有些实验,能根据实验目的进行有选择的重点观察,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能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反应前后天平的平衡变化上;对典型的重点实验或反应迅速、现象多且消失快的实验,如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等,能让学生通过重复观察来获取正确、完整的实验现象。
  4、思维方法
  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是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有表象向本质深化、由简单向综合转化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要通过这些思维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5、学习与研究化学的一般方法
  遵循化学规律,使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问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般方法。初中化学常用到的这类方法有:“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又决定其存在、用途和鉴别方法”的规律,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决定收集方法”的规律,这是实验室选择制取气体装置的一般方法等等。
  二、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1、用科学的认识方法指导教学
  科学方法是人们学习和认识化学的最规范、最优化的程序。化学教师要在科学认识方法的指导下组织教学,要使知识的呈现方式尽量与相应的认识方式一致,使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与通过科学的途径接受知识,并通过体会教师组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教育。如对H2、O2的有关知识,可依据“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结论→应用”这一认识方式组织教学:先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状态、特征及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的各种变化;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出物质的各种性质;最后再用性质去解决存在、用途、鉴别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再如对燃烧的条件,可依据“问题→假设→实验→观察→抽象→结论→应用”这一认识方式设计以下四步程序进行教学。第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具备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推测(即假设)。这时学生可能提出三种假设:①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可燃烧,②可燃物只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就可燃烧,③可燃物只有既与氧气接触,同时又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燃烧。第二步,教师演示如下三个小实验,学生观察现象:①将一小块白磷露置于空气中,不燃烧;②将白磷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底部,不燃烧;③用一支收集满氧气的注射器,向上述烧杯底部的白磷表面“注射”氧气,白磷燃烧。第三步,引导学生对三个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即可得出结论。第四步,让学生用所得的结论思考:灭火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当然,上述两种认识方式在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运用时应灵活掌握。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限,我们往往要将其加以简化,但无论如何简化,借助于实验、观察认识化学事实(感性认识)、通过各种思维、抽象由化学事实推断或验证结论(理性认识),这一最基本的化学认识方式在教学中应得到充分体现。
  2、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功能。实验教学是实施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思维方法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搞好这三方面的教育。要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与记录的方法,逐步领会解决初中各类问题所依据的原理、各种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条件等,要通过实验习题教学和指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加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广泛的观察兴趣、合理的观察习惯,使其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和技巧;要培养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维的良好习惯,注重实验、观察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做到实验、观察、思维三者的有机结合。
  3、强化思维方法教育
  思维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思维方法的教育应体现于教与学的各个方面。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重视思维方法的教育,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出合理的思维程序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始终在有思维积极参与的情况下,主动的学习。要善于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形成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分子”一节的学习中,可利用酒精和水混合与石子和沙混合产生相同的现象——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引导学生类推出“酒精和水都是由许多微粒构成,微粒间存在空隙”的结论,从而为引出分子的概念打下基础。经常引导学生对相近或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对同一类群知识按一定层次进行逐级分类,找出知识间的包容隶属关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生就能逐步学会比较——分类思维法等。
  4、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并运用规律,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化学中有许多重要的规律,可为人们研究各类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程序和思维模式,遵循这些规律去学习和研究化学,可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与总结规律,初中化学教学中除让学生认识前面所述的两条重要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各类典型习题的解题规律;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规律去研究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研究问题时,有章可循、有章会循。
  总之,初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很多,实施教育的途径也千变万化,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含的教育因素,寻找其与知识教学的结合点,积极探索实施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把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全国,“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方法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2]王也之,“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方法”?《化学教学研究》,2014、6。
  [3]伍通,“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中学化学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