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张 永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中心中学)
【正文】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设定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认为:
一、拓宽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既抽象又实际,看起来远离生活,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搞好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从以下方面去努力:一是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先得有一桶水,教师要教给学生法律知识,自己就需要有更广博的法律知识。教师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引导学生的行为,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增加了很多法律知识方面的内容,这为我们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习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和法律素养提供了便利。二是要把教材教“活”。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深入研究课标、钻研教材,搜集并引导学生分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整合教材资源,以案说法,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
二、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绿色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思想以及获取知识,其教学效果远比在课堂上的说教好得多。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一课时,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水资源的珍贵,从而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深刻的认识。再如,讲“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企业,让学生对我国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清晰、直观的认识,然后再给学生讲解其含义、性质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如此一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变得形象,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情境教学法有进入角色和扮演角色两种表演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就是角色情境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真正走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例如,在讲“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社会”一课时,结合我国实行的换届选举制度,让学生分别扮演候选人和选举人,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再比如,讲“探寻奇妙生命”一节时,老师让学生扮演一位母亲从开始怀孕到养大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父母把自己养大是多么辛苦,多么不易,从而增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五、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进取。培育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凤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单盈盈.利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2):36-37.
[3]陶健.浅议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 2016(9).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认为:
一、拓宽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既抽象又实际,看起来远离生活,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搞好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从以下方面去努力:一是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先得有一桶水,教师要教给学生法律知识,自己就需要有更广博的法律知识。教师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引导学生的行为,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增加了很多法律知识方面的内容,这为我们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习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和法律素养提供了便利。二是要把教材教“活”。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深入研究课标、钻研教材,搜集并引导学生分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整合教材资源,以案说法,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
二、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绿色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思想以及获取知识,其教学效果远比在课堂上的说教好得多。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一课时,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水资源的珍贵,从而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深刻的认识。再如,讲“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企业,让学生对我国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清晰、直观的认识,然后再给学生讲解其含义、性质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如此一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变得形象,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情境教学法有进入角色和扮演角色两种表演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就是角色情境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真正走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例如,在讲“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社会”一课时,结合我国实行的换届选举制度,让学生分别扮演候选人和选举人,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再比如,讲“探寻奇妙生命”一节时,老师让学生扮演一位母亲从开始怀孕到养大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父母把自己养大是多么辛苦,多么不易,从而增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五、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进取。培育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凤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单盈盈.利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2):36-37.
[3]陶健.浅议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 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