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播种安全,收获精彩
【作者】 陈生盈
【机构】 (青海省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 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有娇艳的花儿绽开笑脸,有翠绿的大树迎接我们到来,校园也是个充满智慧的地方,让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奥秘.校园还是个快乐的地方,我们跟小伙伴们玩笑嬉戏,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我们的欢乐。中考总成绩揭晓后,一部分未能上线的学生迷茫,彷徨······这种不安全感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和她的家庭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强大的国家赋予青少年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安全感——一份提供给未能考入高中学子们的国家资助:免学费,免书费,补生活费的三年职业教育。所以我们职校人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给这个群体的孩子重建安全感,重拾自信,点亮辉煌人生。
个案背景:
个案的基本情况:王同学,女,15岁,出生于互助哈拉直沟乡,父母是农民。李同学,女,15岁,互助东山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低保家庭。
案例主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
事例描述:王同学和李同学在班上是好朋友。李同学委托王同学保管她的中职学生资助卡,卡里有800元现金。同时李同学毫无保留的把自己银行卡的密码告诉了好朋友王同学。但是王同学在李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取走了李同学卡里的800元现金。当李同学要求王同学归还自己的银行卡时,王每次以下周一定还你为借口,迟迟不还。在李同学重新拿到自己银行卡的时候,才发现卡里的800元现金全部不翼而飞。这下李同学慌了,再三追问王同学,王这才倒出了实情,钱都是她拿走的,并承诺一定会在短期内如数归还。也请李不要告诉别人。可是一个月过去了,钱仍然没有还上。李同学在万分焦急的情况下才找到班主任,希望班主任协调一下,尽快将她的钱归还。
问题分析:
李同学:她胆小怕事,生活学习都无主见。她要求如数归还她卡里的钱,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我批评她:“对自己要求太低,自理能力太差,轻易相信别人,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保管好,或者按学校要求让家长代为保管”。
王同学:放任自我,私自拿走别人银行卡里的现金酿下大错。李同学将自己银行卡密码告诉了王同学,王认为取钱很方便,先取点钱花花,反正最后还给她就行了。王同学利用李同学对她的信任,明知这样做不对的情况下犯错,导致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给自己的心里留下阴影。
采取的策略: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
1、深入到学生中了解详细情况,通过班委了解事情的经过,然后找这两个同学个别谈话,关键是问清楚800元钱的去处?王同学说一部分钱用于吃喝玩乐,剩余的钱给她母亲买了鞋·····用这个钱给她妈妈买鞋这件事情太让我吃惊。我给她讲她这个年龄段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是努力学好一技之长,我还给她列举青少年犯罪的实例。使王同学深刻认识到这次所犯的错误非同一般,如果及时不改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她本人深深忏悔并再三保证今后绝不再犯。
2、孩子是家庭的折射,要想解决她的不良表现,还得从她的家庭入手。首先告知双方家长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向家长提出:尽快到校配合解决问题并要求王同学的妈妈带800元现金当面归还给李的监管人。同时希望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请家长平时严格要求孩子,当发现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我再三说明自助卡必须交由家长保管,卡里的钱是国家资助给家庭困难学生的,用于生活和学习,而非其它。再次,请教给孩子怎样交友。这样,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我利用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她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王同学这样的学生,一念之间犯大错是多方面的原因吧,李同学的无主见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她有反复现象。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她们,要正确对待她们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她们的缺点,她们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她们一起交往,如果她们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教育效果: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李同学的无主见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们耐心对待她的错误,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事实证明我们的这种做法是对的。后来李同学在班级才艺展演上逐渐崭露头角,在学校第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李同学取得了卡拉OK第一名的好成绩,手工作品牡丹获得三等奖。现在学习生活都自信满满。一人安全,全家幸福。
每周星期天的晚上学生返校,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清点学生到校人数,每一次期末放假,无论是7月份还是12月份,发放学生成绩通知单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
个案背景:
个案的基本情况:刘同学,男,16岁,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互助东沟乡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不服从管理,就是一顿打骂。
案例主题:俄国哲学家,作家车尔尼雷夫斯基说过:“人的活动如果没有梦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愿每一位教师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事例描述:上课时总是睡眼惺忪,无法集中精力于课堂。我猜想他可能进网吧了,我向同宿舍学员打听他的作息时间,有何异常行为?本以为我会套出点什么,然而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宿舍学员守口如瓶,对这个孩子的事只字不提,就像警察破案一样这条线索就这样断了。一天宿管老师告诉我昨晚刘同学打算从三米高的二楼的窗台上跳下去再溜出去上网,他要往下跳的刹那间,宿管老师拿着手电筒刚好巡查路过及时发现并制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分析: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让未成年人随便进入网吧,使得孩子们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对网络沉迷,上瘾。
分析思考:我在想这件事情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做检查会不会给他的心灵造成伤害?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伤害了,就不容易愈合。班里的学生又会怎么看我这个班主任?如果学生和你产生了对立情绪,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更难进行了。
1.从学生的角度看:他已经沉迷于网吧无法自拔,甚至愿意冒着摔断胳膊摔断腿的危险进网吧打游戏
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看待事情的时候不能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教育学生就是要用关爱去感动他感化他,尊重每一个个体。
3.从批评艺术角度看:班主任选择在全班面前严厉地批评学生,显然有驳于班主任的处事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
方法策略:我决定找这个孩子进行面谈,找出症结的所在。办公室里,他站的笔直,低着头,看起来有点局促不安的样子,我微笑着说:“刘同学,你知道我找你来干什么?”顺便把旁边的凳子拉过来让他坐下,他看起来有点诧异,显然,他没想到我会让他坐下,但是他还是不自然的坐下了,我用关切的目光询问:“你是否适应职校生活,看你白天没精打采,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晚上没休息好吗?”他还是摇摇头不回答。我的心里特别着急,但我让自己沉住气,镇定了几秒。“那我们谈谈你的理想,将来想在哪里就业?”他的眼睛里瞬间有了光芒,他说他对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兴趣,想学计算机专业,将来做设计工作······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孩子还蛮有理想的,谈话将近1小时,我还是回到找他谈话的初衷,劝导他集中所有的精力努力学习,不要再沉迷于网络游戏。一则玩物丧志,耽误学业,。二则这种场所对我们的人身安全严重构成威胁······因为刚开学不久,随后我联系家长征求意见,再联系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主任,将刘同学转到计算机专业部,他走的那天,我亲手制作了一张卡片,写上最真诚的祝福。同时赞许他有理想,还写了鼓励的话语,激励他向好的方向发展,此举果然感动了刘同学。然后再利用周五班会时间就这件事情推广开来,对全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育效果:现在刘同学的班主任反应他上课精神饱满,听讲认真,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很多。教师节他给我的贺卡内容是:“陈老师,谢谢您把我从网络世界中拉回来,照亮我人生的光芒!祝愿您永远美丽健康!”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感悟安全故事,点亮辉煌人生。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的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心情。今日中国固然强,但是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说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个案背景:
个案的基本情况:王同学,女,15岁,出生于互助哈拉直沟乡,父母是农民。李同学,女,15岁,互助东山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低保家庭。
案例主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
事例描述:王同学和李同学在班上是好朋友。李同学委托王同学保管她的中职学生资助卡,卡里有800元现金。同时李同学毫无保留的把自己银行卡的密码告诉了好朋友王同学。但是王同学在李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取走了李同学卡里的800元现金。当李同学要求王同学归还自己的银行卡时,王每次以下周一定还你为借口,迟迟不还。在李同学重新拿到自己银行卡的时候,才发现卡里的800元现金全部不翼而飞。这下李同学慌了,再三追问王同学,王这才倒出了实情,钱都是她拿走的,并承诺一定会在短期内如数归还。也请李不要告诉别人。可是一个月过去了,钱仍然没有还上。李同学在万分焦急的情况下才找到班主任,希望班主任协调一下,尽快将她的钱归还。
问题分析:
李同学:她胆小怕事,生活学习都无主见。她要求如数归还她卡里的钱,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我批评她:“对自己要求太低,自理能力太差,轻易相信别人,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保管好,或者按学校要求让家长代为保管”。
王同学:放任自我,私自拿走别人银行卡里的现金酿下大错。李同学将自己银行卡密码告诉了王同学,王认为取钱很方便,先取点钱花花,反正最后还给她就行了。王同学利用李同学对她的信任,明知这样做不对的情况下犯错,导致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给自己的心里留下阴影。
采取的策略: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
1、深入到学生中了解详细情况,通过班委了解事情的经过,然后找这两个同学个别谈话,关键是问清楚800元钱的去处?王同学说一部分钱用于吃喝玩乐,剩余的钱给她母亲买了鞋·····用这个钱给她妈妈买鞋这件事情太让我吃惊。我给她讲她这个年龄段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是努力学好一技之长,我还给她列举青少年犯罪的实例。使王同学深刻认识到这次所犯的错误非同一般,如果及时不改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她本人深深忏悔并再三保证今后绝不再犯。
2、孩子是家庭的折射,要想解决她的不良表现,还得从她的家庭入手。首先告知双方家长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向家长提出:尽快到校配合解决问题并要求王同学的妈妈带800元现金当面归还给李的监管人。同时希望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请家长平时严格要求孩子,当发现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我再三说明自助卡必须交由家长保管,卡里的钱是国家资助给家庭困难学生的,用于生活和学习,而非其它。再次,请教给孩子怎样交友。这样,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我利用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她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王同学这样的学生,一念之间犯大错是多方面的原因吧,李同学的无主见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她有反复现象。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她们,要正确对待她们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她们的缺点,她们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她们一起交往,如果她们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教育效果: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李同学的无主见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们耐心对待她的错误,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事实证明我们的这种做法是对的。后来李同学在班级才艺展演上逐渐崭露头角,在学校第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李同学取得了卡拉OK第一名的好成绩,手工作品牡丹获得三等奖。现在学习生活都自信满满。一人安全,全家幸福。
每周星期天的晚上学生返校,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清点学生到校人数,每一次期末放假,无论是7月份还是12月份,发放学生成绩通知单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
个案背景:
个案的基本情况:刘同学,男,16岁,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互助东沟乡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不服从管理,就是一顿打骂。
案例主题:俄国哲学家,作家车尔尼雷夫斯基说过:“人的活动如果没有梦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愿每一位教师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事例描述:上课时总是睡眼惺忪,无法集中精力于课堂。我猜想他可能进网吧了,我向同宿舍学员打听他的作息时间,有何异常行为?本以为我会套出点什么,然而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宿舍学员守口如瓶,对这个孩子的事只字不提,就像警察破案一样这条线索就这样断了。一天宿管老师告诉我昨晚刘同学打算从三米高的二楼的窗台上跳下去再溜出去上网,他要往下跳的刹那间,宿管老师拿着手电筒刚好巡查路过及时发现并制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分析: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让未成年人随便进入网吧,使得孩子们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对网络沉迷,上瘾。
分析思考:我在想这件事情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做检查会不会给他的心灵造成伤害?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伤害了,就不容易愈合。班里的学生又会怎么看我这个班主任?如果学生和你产生了对立情绪,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更难进行了。
1.从学生的角度看:他已经沉迷于网吧无法自拔,甚至愿意冒着摔断胳膊摔断腿的危险进网吧打游戏
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看待事情的时候不能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教育学生就是要用关爱去感动他感化他,尊重每一个个体。
3.从批评艺术角度看:班主任选择在全班面前严厉地批评学生,显然有驳于班主任的处事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
方法策略:我决定找这个孩子进行面谈,找出症结的所在。办公室里,他站的笔直,低着头,看起来有点局促不安的样子,我微笑着说:“刘同学,你知道我找你来干什么?”顺便把旁边的凳子拉过来让他坐下,他看起来有点诧异,显然,他没想到我会让他坐下,但是他还是不自然的坐下了,我用关切的目光询问:“你是否适应职校生活,看你白天没精打采,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晚上没休息好吗?”他还是摇摇头不回答。我的心里特别着急,但我让自己沉住气,镇定了几秒。“那我们谈谈你的理想,将来想在哪里就业?”他的眼睛里瞬间有了光芒,他说他对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兴趣,想学计算机专业,将来做设计工作······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孩子还蛮有理想的,谈话将近1小时,我还是回到找他谈话的初衷,劝导他集中所有的精力努力学习,不要再沉迷于网络游戏。一则玩物丧志,耽误学业,。二则这种场所对我们的人身安全严重构成威胁······因为刚开学不久,随后我联系家长征求意见,再联系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主任,将刘同学转到计算机专业部,他走的那天,我亲手制作了一张卡片,写上最真诚的祝福。同时赞许他有理想,还写了鼓励的话语,激励他向好的方向发展,此举果然感动了刘同学。然后再利用周五班会时间就这件事情推广开来,对全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育效果:现在刘同学的班主任反应他上课精神饱满,听讲认真,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很多。教师节他给我的贺卡内容是:“陈老师,谢谢您把我从网络世界中拉回来,照亮我人生的光芒!祝愿您永远美丽健康!”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感悟安全故事,点亮辉煌人生。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的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心情。今日中国固然强,但是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说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