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菠萝的味道
【作者】 田玉玲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河中学)
【正文】你吃过菠萝吗?你知道菠萝的味道吗?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我想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们的“菠萝定律”吧,我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它的故事。
有一次下课前,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下节课要学习的问题 ,希望他们提前预习,可是次日,预习者寥寥无几,以至于我根本无法进行当天的课程,就在那时我有点生气也有点着急。忽然我灵机一动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尝尝菠萝的味道,并说出它的细微滋味!(也就是现在我的学生们戏称的“菠萝定律”。)
第二天,我们的课堂讨论异常激烈,我当堂提问了几个人,李明说:“老师,我在昨晚睡觉时才想起来你布置的任务,所以临时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说,菠萝原名凤梨,原产巴西, 16世纪时传入中国, 有70多个品种, 岭南四大名果之一。菠萝含用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A、B、C,磷,柠檬酸和蛋白酶等物。味甘性温,具有解暑止渴、消食止泻之功,为夏令医食兼优的时令佳果。所以我想菠萝里有柠檬酸和葡萄糖应是酸甜的味道吧。”王涛说:“我特别怕吃酸的,,我爸爸曾给我说的,菠萝是酸的,如果在盐水里泡一下,还会有一点甜味的。所以尽管我没吃过,但是也许大概知道它的味道吧,他的话还没有落音,其他同学已经按捺不住了,“老师,老师!我知道。”:李颖同学站起来说,昨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菠萝,我又一次细细的品尝了一下,(尽管我以前就已经吃过了),它呀,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让人吃过以后回味久长,啧啧啧!简直是人间美味!听着同学们兴致勃勃的讲解和讨论,我知道该是我亮剑的时候了。我不失时机的又问道:“你们谁对菠萝的味道理解和记忆的最深刻?”这时大家倒是异口同声了:“当然是亲自尝过菠萝的人记忆的最深刻了。”我肯定了同学们的答案,然后接着说,一个从来不曾品尝过菠萝的人,就永远不会拥有这份酸甜的感受。当然他也就只能在无人的时候舔一舔自己的嘴唇,然后在咽下酸酸的口水了。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从工具书上获取;第二从老师处获取;第三 就是从实践中获取。而从古到今,前两种都被认为是纯理论的照搬照抄,尽管节省了时间,但是却不能给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相反第三种却几乎是一种接近完美的学习方式,就如一个人从未吃过菠萝,当然也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但是他又很想知道,于是他查阅了书本,又询问了老师,得到的结果是:菠萝的味道很好吃,又酸又甜 。而如果他亲自品尝一下菠萝,那么他既不需要查字典,也不需要问老师,菠萝的美味他就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心里。我在那一时刻,我告诉学生们,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当前最可取的,那就是:自主学习!
在同学们兴致勃勃的那一节课,我为了给同学们验证“菠萝效应”又一次布置了学习任务。在教学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学生对身边的春天,可以说是熟视无睹,只停留在表面印象中,缺乏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挖掘知识的深度呢?让学生细读文本后,对春天既有深刻体悟,又能用生花妙笔描绘美丽的春天。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美,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在朗读后整体感知,研讨交流,纷纷发言:
(1)多感官的综合运用描写景物。(2)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3)人景结合、动静结合。
真的,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无比的想象力,有的同学大声朗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是视觉和听觉感受。他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花里带着甜味”这是嗅觉和味觉感受。当我问到修辞手法时,李晓芳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既是比喻句又是排比句。而“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个句子是拟人句。其他同学因为没有抢到回答前两个问题的机会,所以现在都把手举得老高,他们说,老师让我回答下一个问题吧,“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这是人景结合的写法,意思是说春天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人们都很喜欢她。
那一节课,同学们学习讨论的非常激烈,他们尽情的大声朗读,快乐的在课文中发现作者的对春天的感受,与作者在很多方面产生着共鸣,他们说,这是清新的一课,快乐的一课,他们觉得,学习真的很有趣,让人心里美美的。在那一刻我很欣慰,同学们真正品尝到了菠萝的味道了!我觉的自主学习,一方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既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又使他们学会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填鸭式”的猛填一通,学生也相应的成了记录的机器。因而教与学都显得无聊透顶。皮亚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客观,而是个体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只学会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新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同时,自主学习也是人终身发展的要求, 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人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掌握学习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这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终身自学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
就像我们的“菠萝定律”一样,因为从未品尝,所以不曾感受!现在我让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去亲自品尝菠萝的味道,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让他们在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品味个中滋味 ,就如学习一样,我要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让他们飞身扑进知识的海洋世界里去发现和探索,让学习知识的激情时刻在胸中燃烧,以至于不可自拔!我想这才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引导的方向啊!
有一次下课前,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下节课要学习的问题 ,希望他们提前预习,可是次日,预习者寥寥无几,以至于我根本无法进行当天的课程,就在那时我有点生气也有点着急。忽然我灵机一动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尝尝菠萝的味道,并说出它的细微滋味!(也就是现在我的学生们戏称的“菠萝定律”。)
第二天,我们的课堂讨论异常激烈,我当堂提问了几个人,李明说:“老师,我在昨晚睡觉时才想起来你布置的任务,所以临时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说,菠萝原名凤梨,原产巴西, 16世纪时传入中国, 有70多个品种, 岭南四大名果之一。菠萝含用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A、B、C,磷,柠檬酸和蛋白酶等物。味甘性温,具有解暑止渴、消食止泻之功,为夏令医食兼优的时令佳果。所以我想菠萝里有柠檬酸和葡萄糖应是酸甜的味道吧。”王涛说:“我特别怕吃酸的,,我爸爸曾给我说的,菠萝是酸的,如果在盐水里泡一下,还会有一点甜味的。所以尽管我没吃过,但是也许大概知道它的味道吧,他的话还没有落音,其他同学已经按捺不住了,“老师,老师!我知道。”:李颖同学站起来说,昨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菠萝,我又一次细细的品尝了一下,(尽管我以前就已经吃过了),它呀,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让人吃过以后回味久长,啧啧啧!简直是人间美味!听着同学们兴致勃勃的讲解和讨论,我知道该是我亮剑的时候了。我不失时机的又问道:“你们谁对菠萝的味道理解和记忆的最深刻?”这时大家倒是异口同声了:“当然是亲自尝过菠萝的人记忆的最深刻了。”我肯定了同学们的答案,然后接着说,一个从来不曾品尝过菠萝的人,就永远不会拥有这份酸甜的感受。当然他也就只能在无人的时候舔一舔自己的嘴唇,然后在咽下酸酸的口水了。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从工具书上获取;第二从老师处获取;第三 就是从实践中获取。而从古到今,前两种都被认为是纯理论的照搬照抄,尽管节省了时间,但是却不能给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相反第三种却几乎是一种接近完美的学习方式,就如一个人从未吃过菠萝,当然也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但是他又很想知道,于是他查阅了书本,又询问了老师,得到的结果是:菠萝的味道很好吃,又酸又甜 。而如果他亲自品尝一下菠萝,那么他既不需要查字典,也不需要问老师,菠萝的美味他就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心里。我在那一时刻,我告诉学生们,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当前最可取的,那就是:自主学习!
在同学们兴致勃勃的那一节课,我为了给同学们验证“菠萝效应”又一次布置了学习任务。在教学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学生对身边的春天,可以说是熟视无睹,只停留在表面印象中,缺乏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挖掘知识的深度呢?让学生细读文本后,对春天既有深刻体悟,又能用生花妙笔描绘美丽的春天。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美,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在朗读后整体感知,研讨交流,纷纷发言:
(1)多感官的综合运用描写景物。(2)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3)人景结合、动静结合。
真的,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无比的想象力,有的同学大声朗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是视觉和听觉感受。他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花里带着甜味”这是嗅觉和味觉感受。当我问到修辞手法时,李晓芳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既是比喻句又是排比句。而“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个句子是拟人句。其他同学因为没有抢到回答前两个问题的机会,所以现在都把手举得老高,他们说,老师让我回答下一个问题吧,“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这是人景结合的写法,意思是说春天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人们都很喜欢她。
那一节课,同学们学习讨论的非常激烈,他们尽情的大声朗读,快乐的在课文中发现作者的对春天的感受,与作者在很多方面产生着共鸣,他们说,这是清新的一课,快乐的一课,他们觉得,学习真的很有趣,让人心里美美的。在那一刻我很欣慰,同学们真正品尝到了菠萝的味道了!我觉的自主学习,一方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既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又使他们学会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填鸭式”的猛填一通,学生也相应的成了记录的机器。因而教与学都显得无聊透顶。皮亚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客观,而是个体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只学会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新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同时,自主学习也是人终身发展的要求, 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人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掌握学习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这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终身自学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
就像我们的“菠萝定律”一样,因为从未品尝,所以不曾感受!现在我让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去亲自品尝菠萝的味道,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让他们在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品味个中滋味 ,就如学习一样,我要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让他们飞身扑进知识的海洋世界里去发现和探索,让学习知识的激情时刻在胸中燃烧,以至于不可自拔!我想这才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引导的方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