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作者】 黄振洪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合初级中学)


【正文】心理学研究认为,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出才子,想象出诗人,想象中孕育了数以万计的发明创造。有了想象,人类才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充盈着想象,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深邃的思想意蕴,足以引发种种联想和想象。但想象力并非全然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点有益的探索。
  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 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1.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2.重视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的活动始终是对感觉与知觉所给予的那些材料的改造,想象力是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象兴趣
  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往往能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创设想象情境来看,主要是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
  1.借助多媒体技术
  色彩、线条、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声音具有表情功能,美的画面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往往能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想象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如教授《安塞腰鼓》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腰鼓舞片段,让学生从声响、画面中感受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进而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2.扮演角色体会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时候如果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难以完成这种角色互换的。
  《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我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带上道具上台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它要求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表现出来。
  另外,表演课本剧也是一个好方法,它既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还课文以视觉形象,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想象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品味细节刻画
  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通过细节展示的生活画面,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
  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象父亲为儿子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学生在想象中品味,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利用“意义空白”
  在中国画技法中,非常讲究“空白”艺术。古诗文中也十分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创作主张和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而这种“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
  四、指导写作实践,拓展想象空间
  知识的积累和观察感知活动,只是为想象提供了大量素材,打好了想象基础,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的想象,也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入情感深刻理解课文。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还必须依靠在上述基础上的写作实践。
  1.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是发展创造想象力的一朵奇葩。《2050年的班会》、《当我三十岁的时候》、《二十年后回母校》等这样的文题一布置,学生就兴趣盎然。写作之前,我先给学生介绍想象如何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人们如何凭借想象实现了龙宫探宝、嫦娥奔月、沧海变桑田的愿望,又找来资料,告诉学生多少预言家在作品中的大胆想象几十年后变成了现实。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创作的欲望被激发。这时我又对学生说:“看谁的想象最新颖、独特、大胆,老师会把所有同学的作品珍藏起来,几十年后我们再来看有多少同学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样精心设计的想象作文训练收效是明显的:“光脑”、“小飞行器”、“智能汽车”、“人造太阳”、“超强理解仪”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星际间的旅行,人的寿命的不断延长等等,在作者笔下变成了生动的现实画面,学生想象之大胆、丰富令人佩服。这以后,我又布置学生写《邂逅×××》、《假如我是×××》、《天上掉下一把头发》等文题,给了学生一次次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续写、扩写课文
  有些课文,写得含蓄蕴籍,人物最后是活是死、是福是祸、是吉是凶,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推断,如莫泊桑笔下的于勒、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等等。教完这样的课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主题基调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命运作出合理的推断,续写课文,对此,学生必然要对原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并结合生活中获得的事物表象重新组合,想象活动参与其中,新形象就创造出来。
  如教完《皇帝的新装》可指导学生想象:皇帝赤身露体的参加了“游行大典”后听到小孩诚实的声音“有点儿发抖”,那么,他回宫后,怎样处理这件事?教完《最后一课》,启发学生想象:普鲁士人的入侵,剥夺了韩麦尔先生教授祖国语言的权利,作为一个爱国者,在国难当头之时,韩麦尔先生究竟何去何从?这种延伸式想象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十分乐意给原情节加上想象的“尾巴”,他们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延伸出的“结尾”五花八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氛围。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这里还需指出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胡思乱想不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与生活愿望本身结合并指向未来,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是特殊的创造性想象。所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
  参考文献:
  [1]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