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感训练方法新探

【作者】 贾 淼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市府小学)


【正文】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经过长期的言语实践,逐步养成的一种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吕淑湘先生指出,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与写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感是左右学生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语感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重视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盘活生活内存,感悟语言内蕴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小语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小学生并未亲眼见过,所叙述的事件,他们也并未亲身经历过,所抒发的情感,并未亲身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课文语言内涵,是有一定困难的。然而,每一个人,自他懂事起,就开始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自懂事以来,他们经历了多少事,认识了多少人,见到了多少景……这些都是他们学习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他们丰富的生活积累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并不少见。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加以运用,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准确地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
  《月光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断:贝多芬走近茅屋,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段话中包含着穷兄妹俩互相理解、互相体贴的深厚情意。盲姑娘并非只是“随便说说罢了”,只是听了哥哥的话,知道哥哥因为自己说漏了嘴心里难过,就来安慰哥哥,让他不要难过。我在教学这一片断时,了解到学生对盲姑娘:“随便说说罢了”这一细节所表达的内涵体味不深,就采取了师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类似情境的方法,盘活了学生生活内存,达到了“和作者会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的阅读效果。
  二、展开丰富想象,捕捉语言形象
  要体验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形象的语言或图片、多媒体技术、实物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眼前,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桂林山水》一文,具体描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作者在描写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将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象生动地再现在读者的面前。教学伊始,我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曾经去过的名水秀水,接着,展示桂林山水图片,结合语言描述:“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浏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做一次假想的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然后范读课文,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桂林山水的景象。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继续启发想象:“漓江畔,有好些小船等着我们,请大家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让我们眯着眼,看着这图画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体会一下‘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什么情景。”读了“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山间绿树红花,空中云雾迷蒙……”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动手画一画文中描绘的景象,使学生把桂林山和水联系起来,形成一副生动形象的画面。
  三、转换阅读角色,体会语言情感
  “万趣会文,不离辞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精神的内核。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心曲,包含的情感十分丰富,有的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有的表达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有被这种情感所打动,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学生得到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失去了情感的干巴巴的文字符号。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课文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叙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教学中我多次运用“转换阅读角色”的方法,取得的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阅读“卖火柴”一段时,我要求大家设想自己为目击者和小女孩自己(这时,假如你看到这个小女孩,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女孩你最需要什么?)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味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结合第一次点燃火柴时的描写“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小女孩去读,体味小女孩“抽出火柴”时的矛盾心理。阅读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看到唯一疼爱她的奶奶的呼唤时,让大家转换到小女孩的角度去阅读(假如你就是那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时,看到世上唯一疼爱你的奶奶,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怎样呼喊?齐读课文)。从同学们嘶心咧肺的呼喊中,我看到他们的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四、反复品读赏析,体悟言语匠心
  作者完成一篇文章,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总要寻求一种表达情意的形式,使这种形式与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之间相统一,并成为促进作者与读者“心灵共振”的最佳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情思,需要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表现。“品读赏析”就是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领悟课文语句的意义之后,杀个“回马枪”,进行反顾,引导学生返观品赏,品读赏析,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意思表达出来的,从而领会、学习表达的技巧。
  品读赏析的重点主要有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生动性、简约性,以及语言的含蓄、委婉等。对比揣摩,探究目的,调换比较等是品赏最常用的方法。《林海》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中对大兴安岭的描写细腻入微,令人百读不厌:“……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上险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后将文中的“儿”“点儿”去掉后与原句比较朗读,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不同点,并要求大家结合“岭”的特点思考作者对儿化音的巧妙应用。结果,我们发现这里的“点儿”说明大兴安岭的“岭”与“岭”的差别并不大,加上“儿”后,不仅突出了这一表达效果,而且与下文中的“每一条岭都是那么温柔”相照应。达到了“少一字不可”的境界。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时,引导学生在理解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后,探究作者让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作结尾的目的,体味作者以喜写悲的表达方法。 
  五、吟诵形象载体,表达语言感受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的多种功能,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一位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三、四句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挂图,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浩荡的江水和那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教师动情的话语,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呀,你的好朋友和你分别了,你们再也不能在一起吟诗作词、同赏夜景了;不能在一起痛饮美酒、共叙友情了。你久久伫立江边,遥望着远去的孤帆,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们略作思索,有的说:“老朋友,你一路要保重啊……”有的说:“老兄啊,今日一别,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愿你早日归来……”在同学们滔滔不绝,渐入意境之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同学们,哦,不,你们就是那江边送别的诗仙李白呀,你就通过吟诵诗歌来表达情感吧!”一位同学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几个字,只有微弱的但还清晰的气息。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表达着自己那份内心的激动。通过朗读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来,直到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把对作品蕴含的情感,通过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既然语感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那么语感的发展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实现,由学生自己的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积淀,正如王尚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所以,在教学中,无论采何种方法加强语感训练,均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克服那种“以讲代读、以问代读”的习惯模式,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语感训练坚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