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 温昌英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文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听说读写的能力构成了完整的语文能力。倾听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从小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下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抓习惯——培养倾听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是啊,学生只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有效的获得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倾听是应该具备的课堂礼仪,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细化听的要求,明确提出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心到就是专心致志,不随便插嘴,如果有不同意见,也不要急于发表而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先让别的同学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文明、有修养的表现;眼到就是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眼睛尽量注视发言者;耳到即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学会评价,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更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对学生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棒的!”每次课堂提问之后,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当学生意识到了倾听的作用,并在学习中体会到了这种习惯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之后,学生就会从心底处接受,并在行动中体现。
二、抓兴趣——培养倾听的关键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让他们长时间保持倾听的热情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兴趣,努力创造倾听的课堂。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会:听特级教师讲课,他们的课堂教学总会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叫人回味无穷。深思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说得生动方能听得入神,方能听有所获。因而提高教学魅力,就必须加强教师各项能力培养,只有重视“说”的艺术,才能唤起学生听的兴趣。
体会一: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请了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这个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大家仿佛来到了杨梅园。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就这样,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体会二:语言要有一定的激励性,引起学生的好胜心。
在和学生的相处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课堂上教师可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倾听正在学生的回答,并对听得认真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对听得不认真的要及时暗示提醒,如经常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这位同学的分析真是精彩极了,比老师的想法还要多,还要好呢?”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也要注意经常随机评价,“你们小组可真棒,想的办法最多。”“这个小组说的认真,听者专心,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大家要向他们学习。”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想起在《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一书上看到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的课堂实录,我深深折服于她驾驭课堂的能力!她竟然能在事先没和学生接触的情况下,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评价,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把整个课堂烧得沸水滚滚,把课上得那么驰骋潇洒,激情动人:
师(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你则想到楚王的可爱。了不起!
师(语调越来越高):其实我走了好几桌,我都能听见同学们的读书声和同学们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会读书啊,谁来谈谈,想说哪就哪,两位同学想说了,三名、四名、五名!越来越多了!好!请你来说说!
师(有力量的抚摸):你看,你的朗读、你的认识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的快乐。
……
窦老师就这样,一点点激发学生的信心,一点点点燃学生倾听的激情,引着孩子渐入佳境,使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萌发出智慧之花,洞开了思维的空间。
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就会逐渐愿意倾听。
三、重交流——培养倾听的保障
在每一堂课中,时不时地会出现学生精彩的发言。这种发言蕴含着许多思维的火花,如果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就会引发自己的思维成为自己的一种财富。老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交流,使学生形成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可采用转述别人讲话内容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当然,转述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比如“你也能来说一说吗?”或者询问其他在倾听的学生“他在说什么,你听明白了吗?”“他的话什么意思,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还可通过询问“你同意吗?”“大家觉得怎么样?”“大家有不同意见吗?有补充吗?”“你又想到了什么?”等问题使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一步思考,提高倾听的质量。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能有意识地记住别人的发言要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只要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舍得花时间。
总之,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督促和引导,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
一、抓习惯——培养倾听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是啊,学生只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有效的获得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倾听是应该具备的课堂礼仪,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细化听的要求,明确提出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心到就是专心致志,不随便插嘴,如果有不同意见,也不要急于发表而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先让别的同学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文明、有修养的表现;眼到就是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眼睛尽量注视发言者;耳到即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学会评价,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更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对学生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棒的!”每次课堂提问之后,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当学生意识到了倾听的作用,并在学习中体会到了这种习惯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之后,学生就会从心底处接受,并在行动中体现。
二、抓兴趣——培养倾听的关键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让他们长时间保持倾听的热情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兴趣,努力创造倾听的课堂。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会:听特级教师讲课,他们的课堂教学总会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叫人回味无穷。深思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说得生动方能听得入神,方能听有所获。因而提高教学魅力,就必须加强教师各项能力培养,只有重视“说”的艺术,才能唤起学生听的兴趣。
体会一: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请了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这个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大家仿佛来到了杨梅园。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就这样,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体会二:语言要有一定的激励性,引起学生的好胜心。
在和学生的相处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课堂上教师可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倾听正在学生的回答,并对听得认真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对听得不认真的要及时暗示提醒,如经常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这位同学的分析真是精彩极了,比老师的想法还要多,还要好呢?”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也要注意经常随机评价,“你们小组可真棒,想的办法最多。”“这个小组说的认真,听者专心,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大家要向他们学习。”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想起在《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一书上看到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的课堂实录,我深深折服于她驾驭课堂的能力!她竟然能在事先没和学生接触的情况下,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评价,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把整个课堂烧得沸水滚滚,把课上得那么驰骋潇洒,激情动人:
师(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你则想到楚王的可爱。了不起!
师(语调越来越高):其实我走了好几桌,我都能听见同学们的读书声和同学们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会读书啊,谁来谈谈,想说哪就哪,两位同学想说了,三名、四名、五名!越来越多了!好!请你来说说!
师(有力量的抚摸):你看,你的朗读、你的认识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的快乐。
……
窦老师就这样,一点点激发学生的信心,一点点点燃学生倾听的激情,引着孩子渐入佳境,使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萌发出智慧之花,洞开了思维的空间。
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就会逐渐愿意倾听。
三、重交流——培养倾听的保障
在每一堂课中,时不时地会出现学生精彩的发言。这种发言蕴含着许多思维的火花,如果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就会引发自己的思维成为自己的一种财富。老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交流,使学生形成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可采用转述别人讲话内容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当然,转述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比如“你也能来说一说吗?”或者询问其他在倾听的学生“他在说什么,你听明白了吗?”“他的话什么意思,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还可通过询问“你同意吗?”“大家觉得怎么样?”“大家有不同意见吗?有补充吗?”“你又想到了什么?”等问题使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一步思考,提高倾听的质量。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能有意识地记住别人的发言要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只要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舍得花时间。
总之,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督促和引导,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