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燕春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仁和小学)


【正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因此,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势在必然。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呢?
  一、做好种类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和实验能力是研究物理最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力,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在仔细观察罗马大教堂悬挂吊灯的晃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学习物理的过程式本来就是观察思考——再观察思考——发现和发明。只要引导得法,就能使学生心灵手巧,观察能力更加敏锐起来。
  物理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类。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具有示范作用。拿出一件仪器,说出名称,每步操作伴以严密的物理语言表达,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增强演示效果,演示时尽可能让个别学生上台看一看、试一试,即使拉拉马德堡半球,滑滑变阻器滑片,连连电流表接线或者摇摇发电机摇臂等,也会使之兴趣大增。演示时还要重视女生,因为女生天性胆怯,所以鼓励她们动手试试更具有说服力。演示实验并非可有可无,通过演示可使学生由观察得到的真实的感性认识,经科学的推理判断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令其终生难忘。例如:讲“内燃机”时,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索然寡味,如果利用模型演示教学,学生很快记住了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又如,讲“家庭电路”中保险丝的作用时,采用低电压高电流的“保险丝作用演示器”直观教学,当学生观察到随着连入电路的灯泡增多,总功率增大,不同规格的保险丝一次次被熔断的时候;当学生惊呼短路时绝缘皮燃烧,导线铁芯通红的时候,学生很快记牢了造成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和短路的危害。进而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应用发散,了解常见电焊机的工作原理。
  二、注重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我们在传授给学生最基础理论的物理知识时,不能简单地只传授结论,而应该偏重讲述该结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物理思维方法。例如,在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时,如果只简单介绍P=pgh,并要求学生死记该结论,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到困难,不是已经学过P=F/S吗?这两个公式是否可通用呢?为了解开学生的思维障碍,可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以上一节研究“决定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为依托导入新课,考虑到具体的数据运算比抽象的公式推导更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变传统的假想液柱为实际液柱,运用已学过的重力公式、二力平衡条件及压强的定义式,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推出P=pgh,并根据公式内涵指出液体压强公式只适用于密度均匀的液体,它虽然是由液体重力引起的,但与液体的重力、容积、容器的形状和粗细等无关,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这样的推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论证和归纳结论的能力。
  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物理量,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电阻等都是在实验和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来揭示物理本质的。因此,不能简单生硬地讲出这些量以及在实际中有何应用,从而理解这些物理概念所表示的物理本质。例如,“比热容”这个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学生初次接触,对其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应先举出几个比热容相关的实例,如:为什么吐鲁番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为什么机动车的水箱中和水暖管里采用水这种物质?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到海边避暑?等等,解除学生的陌生感,增强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水和煤油的对比实验,采用定变量比较方法,即等质、等时、升温情况和等质、等温测时情况,启发学生分析、归纳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只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两个因素有关,还与物质的特性——比热容有关。接着总结出比热容的概念和单位。最后,学生应用比热容知识分析讨论上面三个问题,巩固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这样,既揭示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会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科学实验。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至关重要。去年我县通过“普实”验收,教学仪器齐备,这给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课堂上不好理解的问题,如:托盘天平物码倒置的读数问题;不规范的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问题;电路变化中的安培表和伏特表示数变化问题等,只需动动手,做做实验即可轻而易举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除了实验法外,物理中还有很多研究问题的经典方法,它们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效果。例如,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细线直径时用了累积法;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用了科学推理法;研究固体熔化时用了图像法;学习电压概念时用了类比法,等等。学生掌握了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今后一旦碰到相似或相关的问题,就能自觉地将头脑中的信息反馈出来,从而顺利解决问题,甚至产生发明创造。
  四、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涉足一些领域,以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平面镜的反射学生自制了潜望镜;学习质量和体积后,鼓励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品牌的小食品如方便面、饮料等进行实际检测,最后写出调查报告;学过弹簧后,要求学生在台钳上,用铁棒作胎把钢丝绕制成弹簧,做成弹簧测力计;用易拉罐壳和小蜡烛做成燃气小船;用粗铅芯和铜环做成简易的滑动变阻器;统计家用电器的型号、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等等。实践证明,第二课堂的开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在他们的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动口表述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应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明创造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