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作者】 张喜雯
【机构】 (西藏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生物教学是高中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与我们自身以及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很多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都充满了兴趣,但是对于知识的吸收都依赖于死记硬背。在当前的生物课堂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形式上也没有创新。在课堂活动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要充分的利用好提问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能够引导学生对于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从中得到启发或者是发现更深入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增长。在目前的课堂中,学生严重缺少这样的意识,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教师的提问也比较的浅显;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励学生不断的挑战自己,在学习中收获自信和快乐,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1.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原因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讲解,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提问环节,教师设置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学生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这样的提问方式也无法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二,由于一些因素,很多学生对于教师都有一种惧怕的心理,在课堂中不敢随意的进行提问,害怕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而被教师责备。这样的心理导致学生有问题也不敢提,课堂问题长时间被积压,影响学生的后期学习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老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意识下够。不少教师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很多教师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没有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有的教师担心不能回答出学生的问题,甚至不安排学生提问的活动。而且,很多教师并不了解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到力不从心。
2.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1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当今社会新知识的出现速度愈来愈快,特别是教学信息的数字化、教学媒体的交互化、教材编制的软件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正向我们逼近。传统的教学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弱于求异。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的一个知识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重塑,教学方法的再造,而新教材对于教师来说,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圣经”,它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条教学活动的线索。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支配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引导培养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求得探索,善于教会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去分析、比较、研究,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现智慧和才干。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质。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敢想、敢于怀疑,敢于异想天开,不要拘泥于名家的结论,提倡好问。
2.2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的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趋向紧张,学生会产生压抑感,其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的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学生将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进而能做到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2.3改革教学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运用生物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生物学实验在给学生带来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现代教育技术带来教学观念、教学关系的重要变化,我们面临的已不是传统的“教师一教学内容一学生”的三元关系,而是“教师一教学内容—媒体一学生”的四元关系,新的关系更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于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与活动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从多渠道、多手段、多角度的协同运用,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进发。
结语:总之,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较长的过程,企求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在试验阶段,一般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只要按上述要求做,就能上一课有一课的收获,学一单元有一单元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尝试[J].赵荣.成功(教育).2013(09)
[2]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肖国学,王艳,刘洋,蒙新珊,兰润仙.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能够引导学生对于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从中得到启发或者是发现更深入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增长。在目前的课堂中,学生严重缺少这样的意识,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教师的提问也比较的浅显;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励学生不断的挑战自己,在学习中收获自信和快乐,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1.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原因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讲解,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提问环节,教师设置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学生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这样的提问方式也无法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二,由于一些因素,很多学生对于教师都有一种惧怕的心理,在课堂中不敢随意的进行提问,害怕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而被教师责备。这样的心理导致学生有问题也不敢提,课堂问题长时间被积压,影响学生的后期学习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老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意识下够。不少教师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很多教师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没有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有的教师担心不能回答出学生的问题,甚至不安排学生提问的活动。而且,很多教师并不了解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到力不从心。
2.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1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当今社会新知识的出现速度愈来愈快,特别是教学信息的数字化、教学媒体的交互化、教材编制的软件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正向我们逼近。传统的教学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弱于求异。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的一个知识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重塑,教学方法的再造,而新教材对于教师来说,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圣经”,它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条教学活动的线索。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支配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引导培养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求得探索,善于教会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去分析、比较、研究,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现智慧和才干。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质。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敢想、敢于怀疑,敢于异想天开,不要拘泥于名家的结论,提倡好问。
2.2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的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趋向紧张,学生会产生压抑感,其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的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学生将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进而能做到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2.3改革教学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运用生物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生物学实验在给学生带来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现代教育技术带来教学观念、教学关系的重要变化,我们面临的已不是传统的“教师一教学内容一学生”的三元关系,而是“教师一教学内容—媒体一学生”的四元关系,新的关系更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于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与活动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从多渠道、多手段、多角度的协同运用,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进发。
结语:总之,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较长的过程,企求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在试验阶段,一般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只要按上述要求做,就能上一课有一课的收获,学一单元有一单元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尝试[J].赵荣.成功(教育).2013(09)
[2]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肖国学,王艳,刘洋,蒙新珊,兰润仙.现代教育科学.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