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 褚建华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正文】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又是经验课程。初中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虽然有许多的劣势,但利用好自身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就能够富有成效地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认识;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自实施以来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它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因而成为新课程一大亮点。它产生的背景、内涵与目标、课程的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评价无不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目前,其理论体系建设已比较完备,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研究则需要不断深入。
一、把握机遇,揭开神秘的面纱
我们所处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环境、学校与社区的融洽关系等,恰恰也是我们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二、广辟渠道,激活教师的潜力
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加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性。我们深知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和利用,才能有效地保障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才能激发自己的潜力,体验到实践中的快乐。因而,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分析校情和当地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相结合,激励教师自愿申报课题项目,主动应对挑战,由班主任、学科教师等不同人员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任教师,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课题组的教师一起出谋划策、相互交流,倡导教师进行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涉及众多学科,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协作支持,跨学科教师或有着多种爱好、态度亲切的教师自然大受欢迎。通过每周一次的研讨活动,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师们逐渐增强了课程意识,处处留心,学会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园生活、自然环境中捕捉课程的生发点,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情境。
三、张扬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不是根据目标预先设计好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才能随之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克服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发展自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只有与当地资源的开发相结合,从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已有的经验,展开综合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四、立足实际,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在目标、内容上是一致的。在目标上,通过校本课程的编写,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和实施,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而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并学以致用;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的评价和探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我们尽量选择那些能体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课题,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课题,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时代性;尽量选择那些能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传统、反映现阶段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或问题的课题,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性。如:对家乡历史、人文、物产资源、农业特色、环境现状等的系列调查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其次,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方面,我们没有像学科教材那样直接地、大量地呈现知识、结论和观点,而是采用“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测一测”、“试一试”等小栏目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并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写,这就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同时也为课程的生成性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另外,在校本教材中,我们还增加了“生活提示”、“这是为什么”、“我的收获”、“自我评价”、“学期社区服务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报告”和“学期综合评价”等栏目和内容,使校本教材既是学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南,更是学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手册。
总而言之,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为孩子们的活动提供了比学校更详尽、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学生是社会的人,学校与周围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在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也在能动的利用、服务、改造社会。因此,我们应当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力量协调配合的实践活动机制。学校班级要主动与社区机构和有关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及时地通过各种形式相互了解,互通情况,做到活动与社区需要有机结合,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社区服务活动的连贯性。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学生获得了实际锻炼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使广大农民受到了普遍教育。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要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课程意识、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不会缺少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2]金培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刍议[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Z1期
[3]徐新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年04期
[4]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08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认识;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自实施以来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它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因而成为新课程一大亮点。它产生的背景、内涵与目标、课程的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评价无不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目前,其理论体系建设已比较完备,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研究则需要不断深入。
一、把握机遇,揭开神秘的面纱
我们所处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环境、学校与社区的融洽关系等,恰恰也是我们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二、广辟渠道,激活教师的潜力
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加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性。我们深知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和利用,才能有效地保障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才能激发自己的潜力,体验到实践中的快乐。因而,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分析校情和当地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相结合,激励教师自愿申报课题项目,主动应对挑战,由班主任、学科教师等不同人员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任教师,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课题组的教师一起出谋划策、相互交流,倡导教师进行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涉及众多学科,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协作支持,跨学科教师或有着多种爱好、态度亲切的教师自然大受欢迎。通过每周一次的研讨活动,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师们逐渐增强了课程意识,处处留心,学会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园生活、自然环境中捕捉课程的生发点,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情境。
三、张扬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不是根据目标预先设计好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才能随之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克服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发展自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只有与当地资源的开发相结合,从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已有的经验,展开综合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四、立足实际,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在目标、内容上是一致的。在目标上,通过校本课程的编写,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和实施,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而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并学以致用;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的评价和探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我们尽量选择那些能体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课题,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课题,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时代性;尽量选择那些能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传统、反映现阶段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或问题的课题,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性。如:对家乡历史、人文、物产资源、农业特色、环境现状等的系列调查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其次,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方面,我们没有像学科教材那样直接地、大量地呈现知识、结论和观点,而是采用“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测一测”、“试一试”等小栏目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并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写,这就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同时也为课程的生成性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另外,在校本教材中,我们还增加了“生活提示”、“这是为什么”、“我的收获”、“自我评价”、“学期社区服务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报告”和“学期综合评价”等栏目和内容,使校本教材既是学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南,更是学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手册。
总而言之,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为孩子们的活动提供了比学校更详尽、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学生是社会的人,学校与周围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在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也在能动的利用、服务、改造社会。因此,我们应当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力量协调配合的实践活动机制。学校班级要主动与社区机构和有关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及时地通过各种形式相互了解,互通情况,做到活动与社区需要有机结合,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社区服务活动的连贯性。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学生获得了实际锻炼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使广大农民受到了普遍教育。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要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课程意识、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不会缺少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2]金培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刍议[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Z1期
[3]徐新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年04期
[4]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