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农村的孩子不再怕习作

【作者】 徐 英

【机构】 (广西北流市隆盛镇隆盛小学)


【正文】摘 要:多年的工作实践,我发现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他们对身边人事物没有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导致每次写作时,都怕写、难写,无从下手,“没什么可写”几乎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口头禅。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好敷衍成篇,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内容虚假,空洞无力;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想象力,东拼西凑;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关键词:农村;习作;兴趣;体验;积累;互改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很多老师都感到棘手的事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作文课时不厌其烦地去努力克服学生写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他们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多留心周围一切事物。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轻松愉快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有具体的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展开想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出,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很难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很难使学生说真话、实话。因此,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不要给予限制。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其次,要给予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这样小作者的眼睛就会一亮,神情会高兴,哪怕写得不成功,也要多表扬,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范读,就会激发他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特别是能激发学困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
  二、引导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源于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以自己的心去理解和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东西,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要求学生写好作文,积累则是基础。这就必须要指导学生主动地积累写作的素材。农村小学生素材很多,可是不善于积累。一到作文课,很多学生就一筹莫展,半节课也写不出一段话来。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用敏锐的眼光多留心观察农村周边的生活,多积累、勤于思考。比如:写“秋天的田野”时,可以先把作文题目布置好后,再带着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秋天田野的景色,并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做到边观察边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了,而且能写得生动有趣,把秋天硕果累累,到处一片金黄的美丽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此外要开展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才能拥有作文的原始材料。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较敏锐,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写成日记。在班级里可以定期开展“积累生活素材比赛”,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积累的兴趣,使学生能彼此分享积累成果,从中得到乐趣,无形中也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生活的美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这样,学生就会由不愿意留心观察到主动地积累素材。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三、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材料储备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学生在习作中经常会出现“有话写不具体”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语言的积累。为此,我在习作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就是背诵。”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等好词佳句,如道道甘泉,使人回味无穷。他们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粹,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
  (二)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好文章的同时,还应多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因为阅读是作文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词汇;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多种知识: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等;它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切,都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个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读懂的作品,尤其是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我都大力推荐,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摘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注重评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提高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我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究。
  (一)学生自改
  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我先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
  (二)生生互改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根据这一理念,在学生完成草稿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评分,而是让他们交换评改。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大多数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为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看同学的作文是否有错别字,用笔圈出并订正。2、看同学的作文是否有病句,加以改正。3、看同学的作文是否有错用标点的地方,用笔划出,并改正。4、看同学的作文选材是否恰当、新颖,中心是否明确,还可以对语句特色、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5、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用~~标明。6、给同学的作文加上你的评语,并中肯地打上表示等级的A、B、C。
  通过生生互改,不但可以让学生发现作文中要注意的问题,取长补短,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共同提高作文水平和评改作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