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作者】 喻正梅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檀木林小学)
【正文】 新的教学理念是在有了新课标后带来了新变化新的认识新的启示。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更是如此。它犹如一声春雷滚来,对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荡起了巨大的冲击波。也给过去那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为出发点,主要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思维。以下作者在新课改理念下经过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的新的认识和观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如在教简易方程一节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心中各自记住—个数,我说你心中的数加上几,再减去几,得数再乘几,只要你说出结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几,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回答:“不信!”教师说:“不信咱们试试看,这时作者设计了一个题目。”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让老师讲课。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能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中,由于有这样一种教学情景学生会很快的进入到自主的学习状态中。
二、给足时间空间,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同时,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广泛地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做保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减少“自我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完成。教师的作用只是去正确的引导。
三、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探究,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该课时教学中,我们设想这样来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操作发现之前,设计让学生提出猜想,目的是揭示新旧知识的矛盾,经过小组讨论突破只看个位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去确定新的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的价值所在。操作中,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交流,自主发现规律。在操作发现之后,设计举例验证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从更多更普遍的实例中来归纳结论,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普遍性。从而使学生经历了猜想、推理、发现、归纳、验证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四、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的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探究式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他们也常常采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与同伴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已感觉出圆柱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讨论,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于是,学生—起动手,找来—个圆柱体的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式的喜悦之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着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
如教学“秒的认识”时,作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针一秒针。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同时让学生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和“秒”实际关系(1分=60秒)。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就是1秒,闭眼睛数出60秒;推荐一名同学跑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切实体验到了“秒”的实际意义,形象地建立了有关“秒”的感性知识。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的个数、拍手的次数、音乐的节奏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于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谓和态度倾向。这种学习的过程会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让学生思考起来。它顺应了课改综合化的走势,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思维。以下作者在新课改理念下经过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的新的认识和观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如在教简易方程一节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心中各自记住—个数,我说你心中的数加上几,再减去几,得数再乘几,只要你说出结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几,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回答:“不信!”教师说:“不信咱们试试看,这时作者设计了一个题目。”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让老师讲课。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能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中,由于有这样一种教学情景学生会很快的进入到自主的学习状态中。
二、给足时间空间,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同时,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广泛地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做保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减少“自我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完成。教师的作用只是去正确的引导。
三、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探究,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该课时教学中,我们设想这样来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操作发现之前,设计让学生提出猜想,目的是揭示新旧知识的矛盾,经过小组讨论突破只看个位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去确定新的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的价值所在。操作中,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交流,自主发现规律。在操作发现之后,设计举例验证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从更多更普遍的实例中来归纳结论,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普遍性。从而使学生经历了猜想、推理、发现、归纳、验证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四、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的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探究式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他们也常常采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与同伴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已感觉出圆柱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讨论,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于是,学生—起动手,找来—个圆柱体的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式的喜悦之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着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
如教学“秒的认识”时,作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针一秒针。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同时让学生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和“秒”实际关系(1分=60秒)。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就是1秒,闭眼睛数出60秒;推荐一名同学跑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切实体验到了“秒”的实际意义,形象地建立了有关“秒”的感性知识。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的个数、拍手的次数、音乐的节奏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于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谓和态度倾向。这种学习的过程会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让学生思考起来。它顺应了课改综合化的走势,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