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滕 辉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江店孜镇爱心小学)
【正文】兴趣,也就是一个人对某事、某物,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社会和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到畏惧、枯燥、无味,对数学没有兴趣,提到数学就头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关键。兴趣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而教材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手材料。现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简要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指导学法,产生兴趣
小学生普遍感到数学课难学,如果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学好语文,垫石辅路。数学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数学概念和知识,而且数学课与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例如数学中的方次运算、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极值的讨论等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应用。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好坏对数学的学习影响很大。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要把数学学活,首先要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促使人们去学习去探索而不畏艰难的动力在于“伟大的热情”,而对一个事物有“伟大的热情”的原因又在于有“伟大的奋斗目标”。一个小孩子可以为“一次考试得了高分数而受到表扬”,就发誓要学数学,去当一位数学家;当然,他也会为另一次成绩不佳而放弃这一志向。然而,在我们的同学中间,何尝没有这样幼稚可笑的大孩子呢?“为得个好分数,脸上光彩”的;“为超过班上某人的分数而默默下功夫”的人是不难找到的;而真正是“对未知科学充满着求知的渴望”,“从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就是要把数学学好,使自己成为祖国有用之才”,抱定如此志向的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当然,次考试得了高分,得到老师的当众表扬,也会使你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甚至,当你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居然给老师的讲课或教科书,找出了一点错误或不足之处时,你也会因看到自己的一点能力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些都会成为你学好数学的诱因。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持久地作用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即使是一位数学天赋很高,成绩也一直不坏的学生,也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才能培养起数学兴趣来。
例如:怎样简便计算就怎样算。
(1)[6×(6×6÷78)+6×6]÷(78-6)+6×6÷78
解:[6×(6×6÷78)+6×6]÷(78-6)+6×6÷78
=[6÷78+1]÷2+6×6÷78
=■+1÷2+■
=1
(2)51■×■+71■×■+91■×■
解:51■×■+71■×■+91■×■
=50×■+1■×■+70×■+1■×■+90×■+1■×■
=30+1+40+1+50+1
=123
二、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教学中,如果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本学期评优课中,我上的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我总是这样联系实际导入新课的,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四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2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很简单,同学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再出示这样一题:“三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2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教师讲道:“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例如:在一个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杯子里盛满水,里面还浸没了一个底面半径为6厘米的圆锥体铅锤,当铅锤从杯中取出后,杯内的水面下降了6毫米,问:将这个铅锤锻造成底面半径2厘米的圆柱条,这根圆柱条长多少厘米?
解:(3.14×102×0.6)÷(3.14×22)
=(102×0.6)÷2
=15(厘米)
答:这根圆柱条长15厘米。
三、精选练习,发展兴趣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例如:甲种酒精的纯酒精含量为72%,乙种酒精的纯酒精含量为58%,两种酒精各取出一些混合后纯酒精的含量为62%,如果两种酒精所取的数量都比原来多15升,混合后纯酒精的含量就为63.25%,第一次混合时,甲乙两种酒精各取了多少升?
解:设取甲酒精x升,取乙酒精y升。
x×72%+y×58%=(x+y)×62%
(x+15)×72%+(y+15)×58%=(x+y+30)×63.25%
解得:x=12,y=30
答:甲乙两种酒精分别取了12升、30升。
四、多做多练,提高兴趣
大纲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具体形象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教具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拿出直径为3厘米、5厘米、7厘米的圆,同桌合作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思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们兴致很高,同桌两人想各种方法进行测量,动手又动脑,最后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有倍数关系的感性认识。但是圆周长究竟是圆直径的几倍呢?是否每个圆的周长与其相应的直径都存在相同的倍数?学生还不清楚,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例如:一个水池,甲、乙两管同时开,5小时注满;乙、丙两管同时开,4小时注满;如果乙管先开6小时,还需要甲、丙两管同时开2小时才能注满(这时乙管关闭)。乙管单独注水需要多少小时能注满水池?
解:(1-■×2-■×2)÷(6-2-2)=■
1÷■=20(小时)
答:乙管单独注水需要20小时能注满水池。
五、适当鼓励,激发兴趣
及时地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能立竿见影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这种机会很多,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从答题的准确性、计算的快速性、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等都可找出这样的机会。施教者还应注意教师的体态语言给予学生的激励作用。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微笑及一个友善的动作都能起到对学生的肯定作用,对学生作业本上批上一个“优”、“良”等也是给予学生一种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肯定和表扬的作用。
例如:一个路程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度比是1:2:3,某人走完各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4:5,已知他上坡时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路程全长40千米,问:此人走完全程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解:40÷(1+2+3)=6■(千米)
6■÷4=1■(小时)
1■÷3×(3+4+5)=6■(小时)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具有浓厚的学数学的兴趣,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数学中就会显得主动,学得愉快,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成绩,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一、指导学法,产生兴趣
小学生普遍感到数学课难学,如果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学好语文,垫石辅路。数学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数学概念和知识,而且数学课与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例如数学中的方次运算、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极值的讨论等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应用。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好坏对数学的学习影响很大。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要把数学学活,首先要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促使人们去学习去探索而不畏艰难的动力在于“伟大的热情”,而对一个事物有“伟大的热情”的原因又在于有“伟大的奋斗目标”。一个小孩子可以为“一次考试得了高分数而受到表扬”,就发誓要学数学,去当一位数学家;当然,他也会为另一次成绩不佳而放弃这一志向。然而,在我们的同学中间,何尝没有这样幼稚可笑的大孩子呢?“为得个好分数,脸上光彩”的;“为超过班上某人的分数而默默下功夫”的人是不难找到的;而真正是“对未知科学充满着求知的渴望”,“从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就是要把数学学好,使自己成为祖国有用之才”,抱定如此志向的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当然,次考试得了高分,得到老师的当众表扬,也会使你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甚至,当你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居然给老师的讲课或教科书,找出了一点错误或不足之处时,你也会因看到自己的一点能力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些都会成为你学好数学的诱因。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持久地作用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即使是一位数学天赋很高,成绩也一直不坏的学生,也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才能培养起数学兴趣来。
例如:怎样简便计算就怎样算。
(1)[6×(6×6÷78)+6×6]÷(78-6)+6×6÷78
解:[6×(6×6÷78)+6×6]÷(78-6)+6×6÷78
=[6÷78+1]÷2+6×6÷78
=■+1÷2+■
=1
(2)51■×■+71■×■+91■×■
解:51■×■+71■×■+91■×■
=50×■+1■×■+70×■+1■×■+90×■+1■×■
=30+1+40+1+50+1
=123
二、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教学中,如果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本学期评优课中,我上的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我总是这样联系实际导入新课的,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四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2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很简单,同学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再出示这样一题:“三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2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教师讲道:“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例如:在一个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杯子里盛满水,里面还浸没了一个底面半径为6厘米的圆锥体铅锤,当铅锤从杯中取出后,杯内的水面下降了6毫米,问:将这个铅锤锻造成底面半径2厘米的圆柱条,这根圆柱条长多少厘米?
解:(3.14×102×0.6)÷(3.14×22)
=(102×0.6)÷2
=15(厘米)
答:这根圆柱条长15厘米。
三、精选练习,发展兴趣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例如:甲种酒精的纯酒精含量为72%,乙种酒精的纯酒精含量为58%,两种酒精各取出一些混合后纯酒精的含量为62%,如果两种酒精所取的数量都比原来多15升,混合后纯酒精的含量就为63.25%,第一次混合时,甲乙两种酒精各取了多少升?
解:设取甲酒精x升,取乙酒精y升。
x×72%+y×58%=(x+y)×62%
(x+15)×72%+(y+15)×58%=(x+y+30)×63.25%
解得:x=12,y=30
答:甲乙两种酒精分别取了12升、30升。
四、多做多练,提高兴趣
大纲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具体形象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教具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拿出直径为3厘米、5厘米、7厘米的圆,同桌合作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思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们兴致很高,同桌两人想各种方法进行测量,动手又动脑,最后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有倍数关系的感性认识。但是圆周长究竟是圆直径的几倍呢?是否每个圆的周长与其相应的直径都存在相同的倍数?学生还不清楚,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例如:一个水池,甲、乙两管同时开,5小时注满;乙、丙两管同时开,4小时注满;如果乙管先开6小时,还需要甲、丙两管同时开2小时才能注满(这时乙管关闭)。乙管单独注水需要多少小时能注满水池?
解:(1-■×2-■×2)÷(6-2-2)=■
1÷■=20(小时)
答:乙管单独注水需要20小时能注满水池。
五、适当鼓励,激发兴趣
及时地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能立竿见影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这种机会很多,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从答题的准确性、计算的快速性、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等都可找出这样的机会。施教者还应注意教师的体态语言给予学生的激励作用。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微笑及一个友善的动作都能起到对学生的肯定作用,对学生作业本上批上一个“优”、“良”等也是给予学生一种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肯定和表扬的作用。
例如:一个路程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度比是1:2:3,某人走完各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4:5,已知他上坡时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路程全长40千米,问:此人走完全程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解:40÷(1+2+3)=6■(千米)
6■÷4=1■(小时)
1■÷3×(3+4+5)=6■(小时)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具有浓厚的学数学的兴趣,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数学中就会显得主动,学得愉快,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成绩,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