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作者】 高俊松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新张集学区陶集小学)


【正文】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数学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距离教育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发散思维为指引,注重记忆力、创造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构建高效课堂,真正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一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材的使用,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及练习的设计出发,探讨创新教学的程序以及策略,从而构建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领会意图,用教材教——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支撑点 
  1、尊重教材。意味着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做到“深人浅出”,没有对教材的“深人”,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优秀教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非常简单,平庸的教师常把简单的内容教得非常复杂。究其原因,就是对教材的研究深度存在着差距。
  2、超越教材。尊重教材不等于唯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
  (1)选择素材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教师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努力开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建构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
  (2)加工素材要能支持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的状态,是静态的、抽象的思维结果。进人教学过程后,教师要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成教育形态的数学,变成过程性的、学生重新建构的数学。以“设未知数求解”教学为例,笔者对学习素材作了如下重组:呈现实例,初步感知;动手操作,建构概念;类比迁移,构造模型;实践应用,拓展延伸。这样组织素材,着力表现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逻辑结构,更多体现“让学生做数学、研究数学”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3)素材组织要做到得当相宜。首先,问题空间大小有度。高质量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又能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问题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经过思考才能解决。其次,操作材料繁简有序。
  例1:甲乙两班共90人,甲班比乙班人数的2倍少30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法一:设乙班有人,则甲班有(90-x)人。
  找等量关系: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30人。
  列方程:90-x=2x-30
  解方程得:x=40,从而知:90-x=50
  解法二:设乙班有x人,则甲班有(2x-30)人。
  列方程:(2x-30)+x=90
  解方程得:x=40,从而得知:2x-30=50
  答:甲班有50人,乙班有40人。
  在课堂上讲解此例时,如果发现有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解答,我们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二、妙设情境,创新教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助推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但是,所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整体上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一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也就是按教材中的引入法为起点;二是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以所学内容的解题方法为教学起点。三是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四是以学生已学过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 
  (2)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3)勤练习。由于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这些原本有意注意时间就短的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中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4)快反馈。学习困难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试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就能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例2:把长方形ABCD(如图1)沿对角线折起来,形成如图2的情况。求∠1、∠2的度数。









  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分析:长方形ABCD的四个角都是900,∠CDB=320,所以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可以计算出∠CBD=1800-320-900=580,而∠CBD=∠ABD=320,所以可以计算出∠1=580-320=260;再根据平角是1800,可计算∠2=1800-(1800-∠1-900)=1800-640=1160。
  三、巧设活动,及时总结——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情感,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例3:某种商品,甲店的进货价比乙店的进货价便宜10%,甲店按30%的利润定价,乙店按20%的利润定价,结果乙店的定价比甲店的定价贵6元,求乙店的定价。
  解:设乙店的进货价为1,则甲店的进货价为:1-10%=0.9
  甲店定价为:0.9×(1+30%)=1.17,乙店定价为:1×(1+20%)=1.20
  由此可得,乙店进货价为:6÷(1.20-1.17)=200(元)
  所以乙店定价为:200×1.2=240(元)
  答:乙店的定价是240元。
  像这样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能够提升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巧设练习,关注评价——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练习做为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形式,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在就就要求有限的课堂练习中,我们必须优化练习内容,设计的练习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真正把数学练习变成学生发展的助推器。一是合理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练习材料;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量采纳身边的素材,进行合理补充;三是针对问题,强化练习;四是运用变式、重构等方法,设计新颖巧妙和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题目;五是鼓励性的选作题。通过这些练习,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在练习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关注评价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我们在教(下转第102页)(上接第104页)学中可以经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第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例4:仓库里有化肥940袋,两辆汽车4次可以运完,已知甲汽车每次运125袋,乙汽车每次运多少袋?
  第一种方法:求出甲乙两车一次共可运的袋数,再减去甲车一次运的袋数,即是所求。
  940÷4-125=110(袋)
  第二种方法:从总量里减去甲汽车4次运的袋数,即为乙汽车共运的袋数,再除以4,即是所求。
  (940-125×4)÷4=110(袋)
  第三种方法:设乙汽车每次运袋,可列出方程940÷4-x=125
  解方程得:x=110
  第四种方法:设乙汽车每次运x袋,依题意得(125+x)×4=940
  解方程得:x=110
  答:乙汽车每次运110袋。 
  经常像这样对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的解题习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能迎来一缕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