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与技巧
【作者】 蒲光敏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妙高镇中心校)
【正文】 有一次在一个关于中学生阅读教学的研讨会上,听到一位深耕语文教学多年的专家,在谈到目前很多中学生学习语文时,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一怕周树仁,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由此可见,文言文的学习和阅读,在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是一只拦路虎。的确,以我这样一个有着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经历的教师,在遇到一些较难的课外或课内的文言文翻译理解时,都感到吃力,甚至束手无策,何况只有几年学习经历的中学生呢!
文言文真的那么可怕吗?为什么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感到“压力山大”,以至于缺乏兴趣,甚至放弃呢?以我的观察和体会,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古今时空上的差异是现代人学习文言文的巨大障碍。文言文是我们的老祖宗说话,写文章所运用的语言文字,语法结构,而我们的中学生从一生下来就接触的是现代文,从时间上来说与古人无法沟通,存在“代沟”。从空间上来看现代人与古人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交流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今人与古人在语言文字运用、情感交流、思想观点上的认知上存在巨大障碍。
二、大多数中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有限。我们的中学生从小学中文段才初步接触到一些短小、浅显的古代诗歌、文言文。上了初中以后才真正开始接触文言文,也仅仅学习一至三年,文言文相关的知识积累少,甚至有限的一点文言文知识也掌握的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加之课外阅读少,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一遇到较难的文言文。就犹如看天书一样,难怪提不起兴趣。
三、缺乏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囿于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局限,虽然课堂上老师也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文言文相关知识,传授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讲授、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也是大相径庭。
四、缺乏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练习。中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分配到各科的课内、课外时间有限,而文言文的阅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才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孰能生巧,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对尖锐的矛盾,怎样解决?让人苦恼。
针对上述情况,以我一己之见,只要肯下功夫,想办法,是有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针对古今时空差异,障碍固然客观存在,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古人也是人,虽然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交流方式上与今人差异巨大,但也要吃饭、睡觉、说话、写文章,也要表达情感、发表看法,所以在很多方面,古人与今人是相通的。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古人的方式来理解古人。不就觉得与古人缩短了距离,减少了障碍吗?
二、中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少。这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都有切身的体会。文言文知识纷繁复杂。大类有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从教学实践中看,仅虚词用法和词类活用,就让很多同学头疼不已。但学习任何知识,只要尊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这些问题就要容易解决的多。教师对每一个文言文知识点都要通俗易懂地讲清概念,并用教材中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并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他们理论结合实践,对所学的知识需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到了一定的阶段,教师对每一个文言知识点要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点有一个从量到质的提升。同时,我也建议教材编写的老师们,在小学的教材里就慢慢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这样,经过五、六年系统化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由少到多,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会由易到难,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浓起来。
三、关于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我想是每位教师都想传授给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会的?因为它是每一次学习文言文,做相关作业,考试都要用到的,这里给他家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特殊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结为六个字:加,换,留,调,删,补。“加”就是加字法。文言文中很多都是单音节词,通过加字法变成双音节词:如“必细察其纹理《童趣》”中“细察”译为“仔细观察”;“换”就是把文言文中的某些字(词)换成和意思完全一样的字(词)。如:“昂首观之《童趣》”中的“首”换成头即可;“留”就是讲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时间等都保留,不译;“调”就是讲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的语序调整成现代文句式,通常有宾语前置,状语、定语后置;“删”就是删掉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盖、夫、之”用在句中充当发语词,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等作用时,译时删掉;“补”就是讲文言文中省略的翻译时补充出来。文言文中省略的情况较多,如省略主语、宾语或介词。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陈涉世家》”,就省略了两处,应为: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二)、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因。“信”就是翻译要尽量忠实于原文,不作大的改动;“达”就整句的意思要顺畅,所以有的句子直译,有的句子要意译,灵活运用;“雅”就是译文要高雅。
(三)、现在期末考试或中考,常常考比较阅读,一篇课内,一篇课外,内容相关。学生对课外那一篇往往感到棘手,考点一般有以下几个:(1)实词的意思(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句子翻译(4)内容的理解。以我多年教学经验,可采用如下方式解决:实词的意思,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按照平常的讲解,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解释(如加字法、换字法),再把它还原到句子中,如果通畅、顺达,一般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有扎实的文言实、虚词的积累和灵活的理解运用。句子的翻译,如果句中所有字词易理解,是常见的文言句式,还好解决。如果遇到比较晦涩难懂字词怎么办?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先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翻译一下,然后再读这一句前后的句子,甚至整段文字,再综合分析一下,这一句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这个字(词)应该或可能表达什么意思,再对先前的翻译进行修改补充,往往收效显著。(我姑且把它叫做拼凑法,猜测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当然,以上只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文言文阅读是初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学生长期的积累和练习。每位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教授和学习文言文的独门秘籍,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都差不多,希望大家经常进行总结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早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授和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希望文言文阅读带给我们的不再是苦恼、困惑,而是驾轻就熟与古人交流的惬意和轻松。
文言文真的那么可怕吗?为什么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感到“压力山大”,以至于缺乏兴趣,甚至放弃呢?以我的观察和体会,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古今时空上的差异是现代人学习文言文的巨大障碍。文言文是我们的老祖宗说话,写文章所运用的语言文字,语法结构,而我们的中学生从一生下来就接触的是现代文,从时间上来说与古人无法沟通,存在“代沟”。从空间上来看现代人与古人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交流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今人与古人在语言文字运用、情感交流、思想观点上的认知上存在巨大障碍。
二、大多数中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有限。我们的中学生从小学中文段才初步接触到一些短小、浅显的古代诗歌、文言文。上了初中以后才真正开始接触文言文,也仅仅学习一至三年,文言文相关的知识积累少,甚至有限的一点文言文知识也掌握的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加之课外阅读少,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一遇到较难的文言文。就犹如看天书一样,难怪提不起兴趣。
三、缺乏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囿于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局限,虽然课堂上老师也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文言文相关知识,传授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讲授、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也是大相径庭。
四、缺乏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练习。中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分配到各科的课内、课外时间有限,而文言文的阅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才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孰能生巧,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对尖锐的矛盾,怎样解决?让人苦恼。
针对上述情况,以我一己之见,只要肯下功夫,想办法,是有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针对古今时空差异,障碍固然客观存在,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古人也是人,虽然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交流方式上与今人差异巨大,但也要吃饭、睡觉、说话、写文章,也要表达情感、发表看法,所以在很多方面,古人与今人是相通的。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古人的方式来理解古人。不就觉得与古人缩短了距离,减少了障碍吗?
二、中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少。这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都有切身的体会。文言文知识纷繁复杂。大类有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从教学实践中看,仅虚词用法和词类活用,就让很多同学头疼不已。但学习任何知识,只要尊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这些问题就要容易解决的多。教师对每一个文言文知识点都要通俗易懂地讲清概念,并用教材中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并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他们理论结合实践,对所学的知识需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到了一定的阶段,教师对每一个文言知识点要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点有一个从量到质的提升。同时,我也建议教材编写的老师们,在小学的教材里就慢慢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这样,经过五、六年系统化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由少到多,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会由易到难,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浓起来。
三、关于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我想是每位教师都想传授给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会的?因为它是每一次学习文言文,做相关作业,考试都要用到的,这里给他家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特殊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结为六个字:加,换,留,调,删,补。“加”就是加字法。文言文中很多都是单音节词,通过加字法变成双音节词:如“必细察其纹理《童趣》”中“细察”译为“仔细观察”;“换”就是把文言文中的某些字(词)换成和意思完全一样的字(词)。如:“昂首观之《童趣》”中的“首”换成头即可;“留”就是讲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时间等都保留,不译;“调”就是讲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的语序调整成现代文句式,通常有宾语前置,状语、定语后置;“删”就是删掉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盖、夫、之”用在句中充当发语词,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等作用时,译时删掉;“补”就是讲文言文中省略的翻译时补充出来。文言文中省略的情况较多,如省略主语、宾语或介词。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陈涉世家》”,就省略了两处,应为: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二)、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因。“信”就是翻译要尽量忠实于原文,不作大的改动;“达”就整句的意思要顺畅,所以有的句子直译,有的句子要意译,灵活运用;“雅”就是译文要高雅。
(三)、现在期末考试或中考,常常考比较阅读,一篇课内,一篇课外,内容相关。学生对课外那一篇往往感到棘手,考点一般有以下几个:(1)实词的意思(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句子翻译(4)内容的理解。以我多年教学经验,可采用如下方式解决:实词的意思,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按照平常的讲解,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解释(如加字法、换字法),再把它还原到句子中,如果通畅、顺达,一般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有扎实的文言实、虚词的积累和灵活的理解运用。句子的翻译,如果句中所有字词易理解,是常见的文言句式,还好解决。如果遇到比较晦涩难懂字词怎么办?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先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翻译一下,然后再读这一句前后的句子,甚至整段文字,再综合分析一下,这一句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这个字(词)应该或可能表达什么意思,再对先前的翻译进行修改补充,往往收效显著。(我姑且把它叫做拼凑法,猜测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当然,以上只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文言文阅读是初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学生长期的积累和练习。每位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教授和学习文言文的独门秘籍,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都差不多,希望大家经常进行总结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早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授和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希望文言文阅读带给我们的不再是苦恼、困惑,而是驾轻就熟与古人交流的惬意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