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作者】 叶 梅
【机构】 (安徽省舒城县晓天中学小学部)
【正文】 一、捕捉一份真实,提升写作兴趣
平常评改作文,我们习惯了对“学优生”词藻华丽、构思奇巧、篇章精美等现象的高度肯定与极度宣扬。而“学困生”的作文往往内容枯燥,无法将看到的事物、现象加以修饰展现,缺乏了可读性、可赏性,但也恰恰真实地表达了事物本身,使其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从片言只语中去寻找一份真实,并将这份真实尽量扩大,让学生品味出生活作文的“真实”的味道,给全班一个“真实”的范例,这样既是一种指导,也是一种激励,可收获习作评价的双赢效果。
例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关于人物特点的描写,有一学困生以妈妈为描写对象,记述妈妈摆设流动早餐摊的艰辛。由于描写手段的贫乏,艰辛味甚是寡然。以下是该生的习作全文:我的妈妈很勤劳、很辛苦。妈妈每天早点四点多一点点就起来了,她先去煮粥,再去拿面粉,弄好了就叫爸爸一起做馒头。爸爸发面发好了,就叫妈妈去做。妈妈动作很快,一会儿就做了一锅,爸爸就拿去蒸。妈妈做馒头本事很大,会有很多味道,有肉馅的、有包心菜的,还有南瓜味的。总之很好吃。五点多的时候,全部馒头都蒸好了,妈妈就踏着三轮车出发就大唐卖了。她要骑三十多分钟才能到那个小学门口,不过她很快能卖完的。卖完了,她就推着三轮车到十字路口再去卖烧烤,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回来。回到家再准备明天要卖的东西。客观地来说,这个学困生写作时全文不过250字,却已经尽全力在写自己妈妈的辛苦了,尽管我们看到的是他平铺直叙的、毫无情感波澜的表述,但他写作的素材远比那些写清洁工人、“雷锋式”的邻居来得真实多了,更有纪实的味道。特别是他的这句:“妈妈做馒头本事很大,会有很多味道,有肉馅的、有包心菜的,还有南瓜味的。总之很好吃。”把一个农民女工的那种聪惠、能干、朴实都包含在里面了,也使妈妈这个人物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对于这样的习作,我首先用宽容的、欣赏的心态来批阅他的作文,用呵护的心境写下充满激励与期待的等第与评语,并配乐将这篇短短的文章读了一遍,虽然文质并不美,可由于许多孩子的妈妈也是这样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着,他们都有些触动。过后,我又跟这个学生的妈妈沟通了一下,请她在一次班队课上教我们做馒头。结果,全班孩子都尝到了这位妈妈的独特手艺,也见识了做馒头过程的复杂,耗时的长久,从而体会了凌晨起来做馒头的辛苦。然后我请这个母亲讲述了她一天在学校门口、十字路口的经历,讲述了她不顾风吹雨打、不管冰天雪地,天天踏着三轮车站在路边摆摊的感觉,孩子们听得无不动容。这样,一个真实的题材就产生了——写写自己的妈妈,写出她最大的特点,或善良、或慈爱、或勤劳、或艰辛。字字都发自学生肺腑,句句都关乎母子深情。当然,这个被举例的孩子,也呈现了另一篇倾情之作(节选一段):尽管每天要那么早起床,可妈妈的手艺从来没有马虎过。她做的包子那叫一个好吃呢!有肉馅的、有包心菜馅的,还有南瓜馅的。每种口味都不一样,但吃上去的感觉却是一样的,都是那么韧的包子皮,都是香香的馅儿。有时候咬一口就有汗儿流出来,让人连忙去吸。可见,真实的事物学生还是能够写生动、写具体、写出情感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这份真实,进行有效引导,抓住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时机。
二、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是课外,没有课外阅读是学不好语文的
因此,在激励学困生学好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课外阅读的引导。学困生的课外阅读普遍面临书源枯竭,不知读什么书,怎样读以及没有兴趣读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从“创造条件解决书源,树立榜样好书共享,结合课文推荐书目、优秀生带读、定期进行学困生之间的读书交流会”这些途径来引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使他们从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好。
三、家校互动合力转化学困生
①学校积极主动创造沟通渠道。这些学困生的家长也有一种自卑心理,自己孩子成绩这么差,在老师面前羞于启齿。我们要主动联系他们,及时告诉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交流学困生在学校和在家中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方法。设立家校联系册,把学困生要完成的作业和老师要说的话写在联系册上,要求家长每天检查联系册并签名。②老师尽自己所能,代替家长辅导学困生的家庭作业。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不少学困生的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有限,不懂得作业辅导;也有的家长忙于打工,经常要加班到晚上9点以后,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对于这些学困生我们在学习上要特别照顾,傍晚放学以后,尽可能抽出时间,对他们集中进行家庭作业辅导。③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教育方法。以告家长书的形式传授给家长一些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教育方法,懂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能适得其反。当然转化学困生并不只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学校要建议家长也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不看电视,不聊天,尽可能给他创造安静的空间。(我们通过走访或调查发现,许多学困生家中没有属于自己学习的空间,绝大多数外来打工者一家几口都是居住在1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尽可能抽出时间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上书城去看书。只有学校、家长双方努力,才能产生转化学困生的合力,转化工作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艰苦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抓反复,反复抓,只有“功”的积累,才有“成”的希望。以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为起点目标,继而教育和影响一批学困生。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
平常评改作文,我们习惯了对“学优生”词藻华丽、构思奇巧、篇章精美等现象的高度肯定与极度宣扬。而“学困生”的作文往往内容枯燥,无法将看到的事物、现象加以修饰展现,缺乏了可读性、可赏性,但也恰恰真实地表达了事物本身,使其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从片言只语中去寻找一份真实,并将这份真实尽量扩大,让学生品味出生活作文的“真实”的味道,给全班一个“真实”的范例,这样既是一种指导,也是一种激励,可收获习作评价的双赢效果。
例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关于人物特点的描写,有一学困生以妈妈为描写对象,记述妈妈摆设流动早餐摊的艰辛。由于描写手段的贫乏,艰辛味甚是寡然。以下是该生的习作全文:我的妈妈很勤劳、很辛苦。妈妈每天早点四点多一点点就起来了,她先去煮粥,再去拿面粉,弄好了就叫爸爸一起做馒头。爸爸发面发好了,就叫妈妈去做。妈妈动作很快,一会儿就做了一锅,爸爸就拿去蒸。妈妈做馒头本事很大,会有很多味道,有肉馅的、有包心菜的,还有南瓜味的。总之很好吃。五点多的时候,全部馒头都蒸好了,妈妈就踏着三轮车出发就大唐卖了。她要骑三十多分钟才能到那个小学门口,不过她很快能卖完的。卖完了,她就推着三轮车到十字路口再去卖烧烤,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回来。回到家再准备明天要卖的东西。客观地来说,这个学困生写作时全文不过250字,却已经尽全力在写自己妈妈的辛苦了,尽管我们看到的是他平铺直叙的、毫无情感波澜的表述,但他写作的素材远比那些写清洁工人、“雷锋式”的邻居来得真实多了,更有纪实的味道。特别是他的这句:“妈妈做馒头本事很大,会有很多味道,有肉馅的、有包心菜的,还有南瓜味的。总之很好吃。”把一个农民女工的那种聪惠、能干、朴实都包含在里面了,也使妈妈这个人物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对于这样的习作,我首先用宽容的、欣赏的心态来批阅他的作文,用呵护的心境写下充满激励与期待的等第与评语,并配乐将这篇短短的文章读了一遍,虽然文质并不美,可由于许多孩子的妈妈也是这样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着,他们都有些触动。过后,我又跟这个学生的妈妈沟通了一下,请她在一次班队课上教我们做馒头。结果,全班孩子都尝到了这位妈妈的独特手艺,也见识了做馒头过程的复杂,耗时的长久,从而体会了凌晨起来做馒头的辛苦。然后我请这个母亲讲述了她一天在学校门口、十字路口的经历,讲述了她不顾风吹雨打、不管冰天雪地,天天踏着三轮车站在路边摆摊的感觉,孩子们听得无不动容。这样,一个真实的题材就产生了——写写自己的妈妈,写出她最大的特点,或善良、或慈爱、或勤劳、或艰辛。字字都发自学生肺腑,句句都关乎母子深情。当然,这个被举例的孩子,也呈现了另一篇倾情之作(节选一段):尽管每天要那么早起床,可妈妈的手艺从来没有马虎过。她做的包子那叫一个好吃呢!有肉馅的、有包心菜馅的,还有南瓜馅的。每种口味都不一样,但吃上去的感觉却是一样的,都是那么韧的包子皮,都是香香的馅儿。有时候咬一口就有汗儿流出来,让人连忙去吸。可见,真实的事物学生还是能够写生动、写具体、写出情感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这份真实,进行有效引导,抓住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时机。
二、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是课外,没有课外阅读是学不好语文的
因此,在激励学困生学好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课外阅读的引导。学困生的课外阅读普遍面临书源枯竭,不知读什么书,怎样读以及没有兴趣读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从“创造条件解决书源,树立榜样好书共享,结合课文推荐书目、优秀生带读、定期进行学困生之间的读书交流会”这些途径来引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使他们从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好。
三、家校互动合力转化学困生
①学校积极主动创造沟通渠道。这些学困生的家长也有一种自卑心理,自己孩子成绩这么差,在老师面前羞于启齿。我们要主动联系他们,及时告诉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交流学困生在学校和在家中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方法。设立家校联系册,把学困生要完成的作业和老师要说的话写在联系册上,要求家长每天检查联系册并签名。②老师尽自己所能,代替家长辅导学困生的家庭作业。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不少学困生的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有限,不懂得作业辅导;也有的家长忙于打工,经常要加班到晚上9点以后,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对于这些学困生我们在学习上要特别照顾,傍晚放学以后,尽可能抽出时间,对他们集中进行家庭作业辅导。③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教育方法。以告家长书的形式传授给家长一些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教育方法,懂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能适得其反。当然转化学困生并不只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学校要建议家长也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不看电视,不聊天,尽可能给他创造安静的空间。(我们通过走访或调查发现,许多学困生家中没有属于自己学习的空间,绝大多数外来打工者一家几口都是居住在1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尽可能抽出时间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上书城去看书。只有学校、家长双方努力,才能产生转化学困生的合力,转化工作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艰苦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抓反复,反复抓,只有“功”的积累,才有“成”的希望。以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为起点目标,继而教育和影响一批学困生。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