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作文写作应注重求真
【作者】 冯晓强
【机构】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小平山镇油村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作文;写作;求真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心智活动,作文是孩子们的精神产物。《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感情真实”,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简单的事实不一定能等同于真情。语文的习作虽然不能与文学创作完全相提并论,但从生活到作者的意识,到语言文字的表达乃至形成文章这两者其中的规律是有相通的。这里面有生活的真实及艺术的真实。这艺术的真实即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她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比生活更高,更能集中表达作者真情。所以如果孩子在习作中,只要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我们对其内容就不必过分纠缠于呆板的事实。在一次习作中我的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野炊》,写假日去山上与堂哥野炊。习作表面上写野炊实际上是利用野炊去祭拜他的太姥姥。其间怎样把自己的烤地瓜等供在太姥姥坟前,怎样请太姥姥“吃”,怎样跟太姥姥“唠叨”,写得非常真切、感人。我知道这个学生的太姥姥刚去世不久,所以就把他的习作作为表达真情实感的范例来讲评。谁知下课了,那个学生悄悄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说他写的文章中的野炊等全是假的!我说怎么会这样。但是他真的很想念太姥姥,真的想去看看她。太姥姥在世的时候,他放学了肚子很饿,老人总会拿麦芽糖给他吃。太姥姥很爱很爱他,他真的很想很想太姥姥。其情真意切,谁都会为之动容。很显然,故事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如果对他的作文进行否定,不但是对孩子内心真情——对太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的亵渎,而且是对孩子纯洁心灵的伤害。我在安慰了这个学生后,充分肯定了他的孝心,赞赏了他的文笔,要他好好抄一遍,“献”给他的太姥姥。从此他的习作兴趣更浓,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可见我们在习作教学时,不但要保护孩子的这种纯洁心灵的独白,还应当鼓励,让他们千方百计地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心灵里最真切的情感,让学生在习作中具有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作品更具灵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小学习作训练是孩子们学会表达开启心扉的开端。小学习作教学务必要紧紧抓住其灵魂——求真,才能使其步上正轨,才能为以后写出“真文”学做“真人”打下基础。
关键词:作文;写作;求真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心智活动,作文是孩子们的精神产物。《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感情真实”,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简单的事实不一定能等同于真情。语文的习作虽然不能与文学创作完全相提并论,但从生活到作者的意识,到语言文字的表达乃至形成文章这两者其中的规律是有相通的。这里面有生活的真实及艺术的真实。这艺术的真实即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她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比生活更高,更能集中表达作者真情。所以如果孩子在习作中,只要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我们对其内容就不必过分纠缠于呆板的事实。在一次习作中我的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野炊》,写假日去山上与堂哥野炊。习作表面上写野炊实际上是利用野炊去祭拜他的太姥姥。其间怎样把自己的烤地瓜等供在太姥姥坟前,怎样请太姥姥“吃”,怎样跟太姥姥“唠叨”,写得非常真切、感人。我知道这个学生的太姥姥刚去世不久,所以就把他的习作作为表达真情实感的范例来讲评。谁知下课了,那个学生悄悄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说他写的文章中的野炊等全是假的!我说怎么会这样。但是他真的很想念太姥姥,真的想去看看她。太姥姥在世的时候,他放学了肚子很饿,老人总会拿麦芽糖给他吃。太姥姥很爱很爱他,他真的很想很想太姥姥。其情真意切,谁都会为之动容。很显然,故事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如果对他的作文进行否定,不但是对孩子内心真情——对太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的亵渎,而且是对孩子纯洁心灵的伤害。我在安慰了这个学生后,充分肯定了他的孝心,赞赏了他的文笔,要他好好抄一遍,“献”给他的太姥姥。从此他的习作兴趣更浓,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可见我们在习作教学时,不但要保护孩子的这种纯洁心灵的独白,还应当鼓励,让他们千方百计地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心灵里最真切的情感,让学生在习作中具有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作品更具灵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小学习作训练是孩子们学会表达开启心扉的开端。小学习作教学务必要紧紧抓住其灵魂——求真,才能使其步上正轨,才能为以后写出“真文”学做“真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