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面看水 一面想你——沈从文作品中的艺术探究
【作者】 徐振宇
【机构】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主要是结合沈从文文学作品来探究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趋向,通过查找参考文献等途径,感受其清新有味、意味隽永的特点。通过对作品中淳朴民风的描绘、古老与美好的结合、亲切含蓄的话语来分析沈从文笔特点,重点结合特定地域和特定人物《边城》中的“翠翠”和《三三》中“三三”探究沈从文如水如歌文笔的原因,得出沈从文内心慈悲和爱,他爱湘西、爱湘西的水、爱水一样美的张兆和的结论。这对研究沈从文作品中自然关、人情美、地域美和人性美都有一定的认同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慈悲;爱;独特
读沈从文的作品,是得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读第一遍,感觉很普通,很平常;第二遍,感觉还不错,挺唯美;第三遍,感觉很淳朴,很独特。清新有味,意味隽永蕴于其中。这种感觉非常类似于某位名人三读《唐吉诃德》的感觉。
对于淳朴民风描述浸透着对自然美的追求是沈从文作品最鲜明的特点。正如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作品中没有杀伐攻战,没有血腥与贪婪,也没有雄壮和伟大,也没有崇高和卑劣,更多的则是萦绕其中那种慈悲感念,那种挥之又回的淡淡忧愁,那种深理在抒情主人公心底的小小的喜悦,那种浆儿轻划渌水荡漾的恬静悄然,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一切的一切都是素朴而纯真。
这些古老,这些美好,“梦幻湘西”美在其气质,美在其魅力,美在其神韵,美在其骨髓。静言思之,慈悲为怀,温柔其中。这有点像诗经,越古老越美好!
不妨回顾一下《边城》结尾:她等的人也许永远都不会来,也许明天回来。
一边是痴痴地等,也许另一边是不知生死、不知归期、永无可期相交织的煎熬、惆怅与无奈。
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仅沈从文有,很多的作家、诗人都有,苏东坡写给他一位僧人朋友的诗中有: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种悲悯情怀是一种操守,更是一种修为,眼中有美源于心中有爱,这种修为,很人性,也很高端。禅宗有云:不可能一朝风月,而日未却万古长空,下屋贮月松风京。
沈从文作品总是很悠闲、很闲适、很舒缓,让人慢慢地体会,轻轻地领会,很有一种慢生活的意味。这很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读吴均《山中杂记》中也有: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香港女作家亦舒曾说:“我喜欢伦敦,有点脏,有点文化,有点冷,一切恰到好处,叫人舒服,像一件凯丝咪羊毛衫穿旧了,从前是好货,但现在可以毫无禁忌地穿着睡中觉,搁洗衣机里洗得缩短三寸,但仍旧保持轻便。多么妙。”
沈从文善于运用出奇的语词,借助独特无二的譬喻,平静地人物特点表现出来。沈从文在《边城》中把“翠翠”比成“小兽”;在《三三》中把“三三”
比成“苗条如一根笋子”。郑愁予曾在《错误》中把女孩子的心思比成“小小的寂寞的城”,而沈氏则运用比喻把翠翠内心中有点野性、不安分、憧憬、向往、挣扎等都表达了出来;把三三那种这个少女有了爱的媒介以后,鲜嫩、清新、青涩、清味俱有的特点。
读沈从文的作品,如同“躺在船上,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的河水”,缓慢、舒缓、多情地流淌,“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细细看,慢慢品,如同吃一条做得特别有味的小鱼,把味品出来。
沈从文就是凭借这些平平常常平凡无奇的句子,创造着“熟悉化”,也创造着“陌生化”。让你感觉无处不在却又无从觅得怅惘。
亲切优美的话语,明知故问,正话反说,看似矛盾无着,其实欲说未休。比如“翠翠”与“爷爷”对话。“三三”和母亲就戴白帽子穿白丧衣的女人美与不美的讨论,既亲昵又特殊的话语,既有调皮,又有反活;既有矛盾,既符合常情;既通顺,又充满悖论。
《三三》中:(三三)还要母亲也陪她坐一会,送一那片云过去再走,母亲自然不会不答应的。
在对话中表现这一种特殊的审美,我们来看一节母女的对话。
“你认为她讨厌,那我们以后讨厌她得了。”
“不,干嘛说讨厌她得了?你并不讨厌她!”
“那你一人讨厌她好了。”
“我也不讨厌她!”
“那是谁讨厌她?三三,你说。”
“我说,谁也不该讨厌她。”
母亲想着这个话就笑,三三想着也笑了。
再撷一节,以飨读者:
因为所到妈妈口上连作呸呸,三三才回过头来头来:“娘,你怎么,想些什么,差点儿把鸡蛋篮子也摔了。你想些什么?”
“我想我老了,不能进城去看世界了。”
“你难道欢喜城里吗?”
“你将来一定是要到城里去的!”
“怎么一定?我偏不上城里去!”
“那自然好极了。”
两人又走着,三三忽然又说:“娘,娘,为什么你说我要到城里去?”
母亲忙说:“你不去城里,我也不去城里。城里天生是为城里人预备的,我们自然有我们的碾坊,不会离开。”
用想象扩展写作,用猜测加以丰富,在想象中猜度,在猜度中忧愁,在美好中怀念。
三三和母亲想家着城里的一节:
一座极大的用石头垒就的城,这城里就有许多好房子,每一栋好房子里面住了一个老爷同一群少爷,每一个人家都有许多成天穿着花绸衣服的女人,装扮得同新娘子一样,坐在家中房里,什么事也不必作。每一个人家,房子里一定都有许多跟班同Y头,跟班的坐在大门前接客人的名片,Y头便为老爷剥莲心去燕窝的毛。城里一定有很多条大街,街上全是车马,城里有洋人,脚干直直的,就在这类大街上走来走去。城里还有大衙门,许多官如包龙图一样,威风凛凛,一天审案到夜,夜里还一得点了灯审案。城里还有铺子,卖的是各样希奇古怪的东西。城里一定还有许多庙,庙里成天有人唱戏,成天也有人看戏,看戏的全是坐在一条板凳上,一面看戏一面剥黑瓜子。
沈从文有一支异乎柔软的笔是因为他有一颗异乎柔软的心。《三三》中的三三身上应该有张兆和的影子。1934年1月上旬,沈从文回湘西探视病中的母亲。旅途中,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伤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一时正是两人同在一起,你瞧我的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沈从文的文字与水分不开,就连他自己也说,他最满意的文章,是以船上、水上作背景,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也会为他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感动于水,滋养生命。但是很多人却匆匆而过,一路忍受着干渴。他曾经回忆年少洗澡时这样描述“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处向河水中跃去。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换一顿不可避免的毒打。”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沈从文笔下那些与水相关的像船、吊脚楼、龙舟、鱼、缆绳、艄公等。左思在《招隐诗》中有一句诗说得极妙: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沈从文异常感动于那些努力生活的人,他甚至发愿: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弹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他就这一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三三!
参考文献:
[1]《从文小说习作选》
[2]沈从文《边城》
[3]沈从文《在春天,去看一个人》
[4]沈从文《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关键词:沈从文;慈悲;爱;独特
读沈从文的作品,是得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读第一遍,感觉很普通,很平常;第二遍,感觉还不错,挺唯美;第三遍,感觉很淳朴,很独特。清新有味,意味隽永蕴于其中。这种感觉非常类似于某位名人三读《唐吉诃德》的感觉。
对于淳朴民风描述浸透着对自然美的追求是沈从文作品最鲜明的特点。正如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作品中没有杀伐攻战,没有血腥与贪婪,也没有雄壮和伟大,也没有崇高和卑劣,更多的则是萦绕其中那种慈悲感念,那种挥之又回的淡淡忧愁,那种深理在抒情主人公心底的小小的喜悦,那种浆儿轻划渌水荡漾的恬静悄然,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一切的一切都是素朴而纯真。
这些古老,这些美好,“梦幻湘西”美在其气质,美在其魅力,美在其神韵,美在其骨髓。静言思之,慈悲为怀,温柔其中。这有点像诗经,越古老越美好!
不妨回顾一下《边城》结尾:她等的人也许永远都不会来,也许明天回来。
一边是痴痴地等,也许另一边是不知生死、不知归期、永无可期相交织的煎熬、惆怅与无奈。
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仅沈从文有,很多的作家、诗人都有,苏东坡写给他一位僧人朋友的诗中有: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种悲悯情怀是一种操守,更是一种修为,眼中有美源于心中有爱,这种修为,很人性,也很高端。禅宗有云:不可能一朝风月,而日未却万古长空,下屋贮月松风京。
沈从文作品总是很悠闲、很闲适、很舒缓,让人慢慢地体会,轻轻地领会,很有一种慢生活的意味。这很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读吴均《山中杂记》中也有: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香港女作家亦舒曾说:“我喜欢伦敦,有点脏,有点文化,有点冷,一切恰到好处,叫人舒服,像一件凯丝咪羊毛衫穿旧了,从前是好货,但现在可以毫无禁忌地穿着睡中觉,搁洗衣机里洗得缩短三寸,但仍旧保持轻便。多么妙。”
沈从文善于运用出奇的语词,借助独特无二的譬喻,平静地人物特点表现出来。沈从文在《边城》中把“翠翠”比成“小兽”;在《三三》中把“三三”
比成“苗条如一根笋子”。郑愁予曾在《错误》中把女孩子的心思比成“小小的寂寞的城”,而沈氏则运用比喻把翠翠内心中有点野性、不安分、憧憬、向往、挣扎等都表达了出来;把三三那种这个少女有了爱的媒介以后,鲜嫩、清新、青涩、清味俱有的特点。
读沈从文的作品,如同“躺在船上,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的河水”,缓慢、舒缓、多情地流淌,“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细细看,慢慢品,如同吃一条做得特别有味的小鱼,把味品出来。
沈从文就是凭借这些平平常常平凡无奇的句子,创造着“熟悉化”,也创造着“陌生化”。让你感觉无处不在却又无从觅得怅惘。
亲切优美的话语,明知故问,正话反说,看似矛盾无着,其实欲说未休。比如“翠翠”与“爷爷”对话。“三三”和母亲就戴白帽子穿白丧衣的女人美与不美的讨论,既亲昵又特殊的话语,既有调皮,又有反活;既有矛盾,既符合常情;既通顺,又充满悖论。
《三三》中:(三三)还要母亲也陪她坐一会,送一那片云过去再走,母亲自然不会不答应的。
在对话中表现这一种特殊的审美,我们来看一节母女的对话。
“你认为她讨厌,那我们以后讨厌她得了。”
“不,干嘛说讨厌她得了?你并不讨厌她!”
“那你一人讨厌她好了。”
“我也不讨厌她!”
“那是谁讨厌她?三三,你说。”
“我说,谁也不该讨厌她。”
母亲想着这个话就笑,三三想着也笑了。
再撷一节,以飨读者:
因为所到妈妈口上连作呸呸,三三才回过头来头来:“娘,你怎么,想些什么,差点儿把鸡蛋篮子也摔了。你想些什么?”
“我想我老了,不能进城去看世界了。”
“你难道欢喜城里吗?”
“你将来一定是要到城里去的!”
“怎么一定?我偏不上城里去!”
“那自然好极了。”
两人又走着,三三忽然又说:“娘,娘,为什么你说我要到城里去?”
母亲忙说:“你不去城里,我也不去城里。城里天生是为城里人预备的,我们自然有我们的碾坊,不会离开。”
用想象扩展写作,用猜测加以丰富,在想象中猜度,在猜度中忧愁,在美好中怀念。
三三和母亲想家着城里的一节:
一座极大的用石头垒就的城,这城里就有许多好房子,每一栋好房子里面住了一个老爷同一群少爷,每一个人家都有许多成天穿着花绸衣服的女人,装扮得同新娘子一样,坐在家中房里,什么事也不必作。每一个人家,房子里一定都有许多跟班同Y头,跟班的坐在大门前接客人的名片,Y头便为老爷剥莲心去燕窝的毛。城里一定有很多条大街,街上全是车马,城里有洋人,脚干直直的,就在这类大街上走来走去。城里还有大衙门,许多官如包龙图一样,威风凛凛,一天审案到夜,夜里还一得点了灯审案。城里还有铺子,卖的是各样希奇古怪的东西。城里一定还有许多庙,庙里成天有人唱戏,成天也有人看戏,看戏的全是坐在一条板凳上,一面看戏一面剥黑瓜子。
沈从文有一支异乎柔软的笔是因为他有一颗异乎柔软的心。《三三》中的三三身上应该有张兆和的影子。1934年1月上旬,沈从文回湘西探视病中的母亲。旅途中,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伤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一时正是两人同在一起,你瞧我的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沈从文的文字与水分不开,就连他自己也说,他最满意的文章,是以船上、水上作背景,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也会为他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感动于水,滋养生命。但是很多人却匆匆而过,一路忍受着干渴。他曾经回忆年少洗澡时这样描述“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处向河水中跃去。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换一顿不可避免的毒打。”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沈从文笔下那些与水相关的像船、吊脚楼、龙舟、鱼、缆绳、艄公等。左思在《招隐诗》中有一句诗说得极妙: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沈从文异常感动于那些努力生活的人,他甚至发愿: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弹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他就这一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三三!
参考文献:
[1]《从文小说习作选》
[2]沈从文《边城》
[3]沈从文《在春天,去看一个人》
[4]沈从文《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