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利用案例——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与成效

【作者】 郭 湘

【机构】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惠华中学)


【正文】背景:
  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大量的研究发现,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一定是他学习道路上强大的内驱力,能产生神奇的功效。
  2017年秋季,笔者所教班级是农村三类学校的一个高职班,普通高中生报考高职,那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太差,没有能力面对“高大上”的高考,就选择相对比较简单的高职考试。
  这一班级的学生是农村中学中最差的一群,是差生中的差生,他们不仅基础差、成绩差,行为习惯也差,意志力更差,可谓是小小的林子也是什么“鸟”都有。
  面对现状,笔者决定从学习动机的培养着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一步步走上正轨,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案例描述:
  这是一个农村学校最差的班级:一、基础差。数学、英语基本不会,语文变成了他们的“强势”科目,他们自认为语文还能“读懂”,但有些学生也反应说好多年没写过作文了。第一次进行摸底考试,全班40位同学能及格的只有3位,前面90分的主客观题能得45分以上的寥寥无几,作文不会写,写不完的人大有人在,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强势”科目。
  二、行为习惯差。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讲话的人大有人在,他们除了不会学习,其他什么都会,可谓是“五毒”俱全。所以作为班主任工作,大部分工作都是在抓迟到、抓睡觉、抓玩手机、抓讲话……用在抓学习上的时间很少;科任老师如果要杜绝这些现象再上课,那几乎每节课都不用上。三、思想意识差。很多同学认为读书不是他们的强项,但他们一定是会“混社会”的人,甚至认为未来的“老板”就是他,似乎社会的大门为他们敞开着,所以学习上没有动力,只图快点毕业,好到社会上大展身手。考试随便考,只要有个大专读都可以。四、意志力差。有些同学认为高职考试简单,所以开始还是想读一点,有那么一股热情。但没过几天就偃旗息鼓,因为发现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是读不懂,不得不放弃,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
  面对如此种种,笔者认为“心病还得心药医”,他们不是智力不好,而是非智力因素太欠缺。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那就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入手,不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仅仅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最后的高职考试,这个班级40位同学语文有24人及格,最高分达到了121分,全班平均分92分,是不是激动人心呢!
  案例分析: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笔者所任教的高职班的学生可谓是谈“学习”而色变,有恐学症,特别是对英语、数学两科的学习,那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他们需要考试的科目就是四科:语文、数学、英语、信息。这四科中,数学和英语几乎是“病入膏肓”,故唯有指望语文和信息。但他们都有进入高校的理想和愿望。在这种情境下,语文成绩是他们的“需要”,是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源泉”。鉴于此,笔者趁“需”而入,先对学生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不仅谈及语文成绩是他们决胜高职考试的关键,也谈及语文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可谓“得语文者得天下”。经过一系列的思想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被充分的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有提高。
  二、不断运用强化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有效地利用各类强化,如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等来让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得以长时间的维持。
  笔者担任这个高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又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手握“大权”,可以从全局出发,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端正好学习态度,纠正一些行为习惯,从而带动语文成绩的提高。
  开学第一课就是一堂思想教育课。利用班会课专门给他们上一堂“目标与理想”的思想教育课,课后把“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睡觉”这句话醒目的贴在教室墙上,时刻鞭策他们要奔跑在高职考试的路上。
  思想教育只是一个全局的引导,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呈现在学生面前,可能也是一句空话。所以笔者又带领学生做了这样一件事:晚自习期间,叫学生当场查上一年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最低录取分,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确定自己想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形成自己的目标。然后要达到这个目标,安排好自己各个科目应该达到的分数,并统一上交给班主任存档,笔者把它整理成一张表格,并张贴在班级里,每次考试完后叫他们核对有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离自己的目标有多远,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学生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有清晰的学习态度,该如何应对学习,该花多大的力气,他们心中都有数。这样,学生的学习状态从高二下学期的散漫放纵一下子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班级学习氛围浓厚,紧张而有序。
  三、提倡正确的自我概念,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一个自我概念过低的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也会偏低,由于其自我认知失真,就会产生学习的挫败感,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
  在语文这一科上,第一次摸底考试,全班只有3个同学及格,前面的90分的考题能达45分以上的都寥寥无几,这样的成绩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开始自我否定。此时,笔者从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1、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在士气低迷时,告诉他们,上一届刚开始也是这样的,但他们跟着老师一步步踏实地学习,最后全班能有一半的同学能及格,前面90分最高的能达70多分,得60分的同学大有人在。这样一鼓励,学生士气大振,对语文这一科充满了期待,学习语文的态度明显好转,该背的背,该做的做,师生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2、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每次考试都抓住他们进步的点来表扬,表扬他们通过努力,什么什么地方进步了,上了一个台阶,看到自己一次次的进步,学生们也会惊喜,更加满怀信心,这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得到增强,加倍努力!
  四、树立积极的归因观,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反省。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即使失败也不灰心,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具有依随性,不产生无力感,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容易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会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无力感。所以,始终要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等,必须关注和承认的是学生的努力。学生只要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才会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从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角度考虑,使学生学会积极努力的归因是最重要的。例如,有的学生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的他们的能力低一些,如实告诉这些学生只能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如果让他们感到是努力不够就不会降低学习积极性。鉴于此,笔者至始至终都在给学生灌输“爱拼才会赢”的理念,积极表扬因努力而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树立榜样,鞭策后进生,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和惩罚,使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案例反思:
  短短的一个学期,学生在语文这一科的进步显而易见,有目共睹。笔者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学习动机的驱动,学习目标的确立。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高尔基也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依然会实行我的学习动机培养策略,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幸福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建中、路建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