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

【作者】 徐滨生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城南学校)


【正文】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关系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的形成,所以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品德与是非观念。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师;小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科目学习的效果好坏,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1.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数课都是图片比较多,文字量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那想上好一节课其实挺难的。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例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在新课伊始,借助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每个学生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规则,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
  3.创新教学方法
  3.1 《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括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3.2 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老师可以为学生放映积极向上的爱国或立志类影片,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对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多媒体能有效调动和发挥情感功能,使小学生加速对所学知识和观点的消化,促进信念的形成。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也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教师用诙谐生动、形式多样的语言对教材中的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可以事半功倍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教育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与社会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4.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总是习惯以圣人、权威形象自居,总习惯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势,舍不得一呼百应的威风。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其间,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受到熏陶。如教学《爱护花草》一课时,我先把一幅美丽的公园挂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此公园的总体感觉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接着出示第二幅只画了荒山野岭的挂图,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后谈感觉,学生发言踊跃,而且都能谈出第二幅挂图不美的原因。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同学们能否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美化这座荒山野岭。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小组建议在山坡上种树,有的小组提出栽花……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在荒山野岭这幅图上种上花草树木。通过两幅挂图的观察讲解,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要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而且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纷纷表示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要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和家乡装扮得更美丽。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师,不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动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5.安排小组辩论,提高思想认识
  小组辩论的方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同样是非常有必要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同于数学、语文,它探讨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举止,因此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认识到对和错之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方是正方,一方是反方,事先确定一个有争论性的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一位小学生在放学的路上,一个陌生人突然过来,请求他帮个忙,这位学生应该帮助陌生人吗?教师提出问题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学生开展课堂辩论。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与社会。
  总之,用各种方法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