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让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学语文
【作者】 刘 娟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桥头小学)
【正文】21世纪是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人们长期以来所熟悉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并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非常重要,它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认知,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好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重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基础。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而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动机。而且这些知识又很好的补充了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课中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抽象思维又刚刚起步,因此在教学上,仅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根本没有体会,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于是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动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授<<草原>>一课中,无论老舍的语言多么精彩,草原描绘的多美,学生由于没有见过草原,没有受到美的熏陶,无法领略到文章的“美”。我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亲眼见一见草原,看看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由此产生了对草原的向往,对草原赞叹不已,最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家乡》这一节电脑绘画课时,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绘画知识画一幅想象画,主题是要展现家乡最美丽的时刻。我只提出任务,不提出具体的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为学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到上交作品时,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画都不相同,有的描绘了春天的家乡景色,有的描绘了丰收时人们忙碌的场景,有的描绘了夏天一个老翁在垂钓,还有一群小朋友在嬉戏的场景,也有描绘大雪覆盖的家乡美景的,真是一年四季全有了,从这些作品可看出他们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运用了大量的知识,也诠释了他们对美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丰富知识建构
学习是一个过程,信息技术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多种渠道,知识不再只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所得”。通过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把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通过网络这一媒介,使学习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取得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二)巧妙借助网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阅读、写作时会感到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学习《将相和》、《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这些课文的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信息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使他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网络呈现的信息,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一、课前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基础。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而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动机。而且这些知识又很好的补充了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课中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抽象思维又刚刚起步,因此在教学上,仅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根本没有体会,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于是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动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授<<草原>>一课中,无论老舍的语言多么精彩,草原描绘的多美,学生由于没有见过草原,没有受到美的熏陶,无法领略到文章的“美”。我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亲眼见一见草原,看看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由此产生了对草原的向往,对草原赞叹不已,最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家乡》这一节电脑绘画课时,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绘画知识画一幅想象画,主题是要展现家乡最美丽的时刻。我只提出任务,不提出具体的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为学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到上交作品时,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画都不相同,有的描绘了春天的家乡景色,有的描绘了丰收时人们忙碌的场景,有的描绘了夏天一个老翁在垂钓,还有一群小朋友在嬉戏的场景,也有描绘大雪覆盖的家乡美景的,真是一年四季全有了,从这些作品可看出他们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运用了大量的知识,也诠释了他们对美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丰富知识建构
学习是一个过程,信息技术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多种渠道,知识不再只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所得”。通过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把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通过网络这一媒介,使学习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取得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二)巧妙借助网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阅读、写作时会感到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学习《将相和》、《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这些课文的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信息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使他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网络呈现的信息,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