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与生活
【作者】 李国祥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坪东小学)
【正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忠于教材目标的前提下,都要根据学生情况,从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无论是数学概念的背景,还是应用题的内容选择、习题的设计等等。特别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亲身参与实践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萌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培养数学意识
1、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提炼和抽象,在数学中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设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观点去认识事物形体的表象。如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让同学亲自数出老师发下去的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并让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指着图形的个数说:“刚才你们数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个数,并把这些记录下来的工作就是统计工作,这些统计的数目,像4、5、8通常我们把它叫做数据,这一数图形的过程我们把它叫收集数据。”接着让学生出示记录单: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边说边板书:第一行记录的是什么?第二行记录的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图形?可以怎样表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统计表。
以上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统计表来源于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利用学习成果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教学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提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意识。例如:在教学第八册18页例5时,我先向学生讲述98年洪水的惨景,接着联系到环境知识,进而告诉华山小学填写积极投入环保活动,老师收集了一些信息:华山小学三年级学生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棵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棵树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根据以上信息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学生将会畅所欲言,我想知道:四年级栽树多少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些都是学生通过思考后提出来的,老师将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当课堂上出现学生自己编的题时,学生觉得有一种成功感。这样的开放性提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要学好数学的情感。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实际生活。在数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实际活动的机会,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解决一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我们班有桌椅松动,谁能想一个好方法,修理这些桌椅。”
学生通过观察就会联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用些木条、钉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学生经历了“学习——思考——应用——实践”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2、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意识。在科学技术与日俱进的时代,各国之间激烈竞争靠的是创造型人才,竞争的战场不是在火箭发射场上,而是在培养人才的课堂上,在创新实践教育的环境中。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不,利用书本上或自己设计的一些适当难度的开放性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动机和欲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的两种方法: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后,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时老师提出: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边问边答。又如在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设计这样的练习:一位爷爷守护一个长方形花园,非常辛苦,寸步不离,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想个办法让这位大爷不这样辛苦吗?需要多少材料?培养学生强烈的应用数学意识,使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在学生心目中大大缩短,形成初步的创造性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其它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培养数学意识
1、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提炼和抽象,在数学中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设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观点去认识事物形体的表象。如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让同学亲自数出老师发下去的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并让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指着图形的个数说:“刚才你们数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个数,并把这些记录下来的工作就是统计工作,这些统计的数目,像4、5、8通常我们把它叫做数据,这一数图形的过程我们把它叫收集数据。”接着让学生出示记录单: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边说边板书:第一行记录的是什么?第二行记录的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图形?可以怎样表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统计表。
以上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统计表来源于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利用学习成果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教学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提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意识。例如:在教学第八册18页例5时,我先向学生讲述98年洪水的惨景,接着联系到环境知识,进而告诉华山小学填写积极投入环保活动,老师收集了一些信息:华山小学三年级学生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棵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棵树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根据以上信息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学生将会畅所欲言,我想知道:四年级栽树多少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些都是学生通过思考后提出来的,老师将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当课堂上出现学生自己编的题时,学生觉得有一种成功感。这样的开放性提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要学好数学的情感。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实际生活。在数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实际活动的机会,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解决一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我们班有桌椅松动,谁能想一个好方法,修理这些桌椅。”
学生通过观察就会联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用些木条、钉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学生经历了“学习——思考——应用——实践”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2、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意识。在科学技术与日俱进的时代,各国之间激烈竞争靠的是创造型人才,竞争的战场不是在火箭发射场上,而是在培养人才的课堂上,在创新实践教育的环境中。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不,利用书本上或自己设计的一些适当难度的开放性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动机和欲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的两种方法: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后,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时老师提出: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边问边答。又如在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设计这样的练习:一位爷爷守护一个长方形花园,非常辛苦,寸步不离,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想个办法让这位大爷不这样辛苦吗?需要多少材料?培养学生强烈的应用数学意识,使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在学生心目中大大缩短,形成初步的创造性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其它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