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城乡结合小学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
【作者】 解安芬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总寨镇逸夫小学)
【正文】摘 要:城乡结合小学孩子的教育受到地域与教学条件的制约,其自身的条件与城市教育、农村教育相比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生源起点低、家长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关注不够等问题;城镇孩子又存在家长对电子产品监管不到位、精神空虚、缺乏追求、对孩子关注过度等问题。城乡孩子的价值观互相影响,使学校难以构建高质量而又完整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孩子价值观的树立上极易出现偏颇。所以必须重视城乡教育中的孩子价值观教育,积极解决城乡结合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城乡结合;小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效策略
一、城乡结合小学孩子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1.1家长推卸教育责任,孩子成长抛在一边
大部分家长弃农打工、早出晚归,将孩子留给家中的祖父母照顾,过度的溺爱、纵容,将教育的重任全部交给学校。长此以往,孩子缺少与父母情感的联结,出现叛逆、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疾病。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做事缺乏毅力,精神世界匮乏,性格孤僻冷漠又甘于落后。
1.2教育即成绩
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其在思想意识与文化水平方面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起不到有效的作用。认为教育即学习、学习即成绩。有些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经常感觉有心无力。家长重视孩子教育但缺乏引导方法,培养目标盲目。在我们所研究的六年级所在班级学生中,调查“父母和孩子在交流过程中谈得最多的话题”中,孩子感兴趣的事占13.64%,孩子的为人处世占10.87%,学校里发生的事占10.87%,社会新闻占8.16%,孩子的学业占53.06%。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越是关注学习的家庭,孩子厌学的现象越严重,竟达到了71.42%。结果可想而知。
1.3家校联合困难多
学校认识到价值观教育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家校共育,而家长的价值观认识和自身水平明显不足,使德育“无位又无奈”。比如学校在给孩子们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要守诚信、讲文明”,但家长却不守诚信、不讲文明,所以极易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乱,无所适从。
二、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2.1.1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
首先,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通过专家讲座、家长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以一部分有觉悟、有思想的家长为榜样,加强家长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让标语引导、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还有,通过“校园广播站”,播出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名人故事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和名人故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2.1.2有效评价促发展
首先是学校建立有效的评价原则: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激励、赏识等积极评价为主;三是建立学生自评、家长、老师共评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建立以培养人格健全、性格良好的“全人”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其次,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分学科期末评价报告、学校“美德少年”的评选等三大块作为评价基础。其中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有“我的自评”“我最骄傲的事”“需要加油的”“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小组成员对我说”“我的目标是”等多元的评级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分学科期末评价报告包括各科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和在各学科中取得的荣誉成果等,培养学生成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每学期举行的班级、校级、区级“美德少年”评选中有每个班民主选举出来的“文明有礼之星”“孝老爱亲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友爱奉献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勤学创新之星”“环保节约之星”“自强自立之星”等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2以高尚的师德引领学生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城乡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德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品德高尚的学生。
2.2.1关爱每一位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位教师本着“教育即生活”“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教育情怀,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儿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和孩子们沟通、做心理疏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呵护,发愤图强。
2.2.2搭建平台,共促共育
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网路平台的功能可以无限放大。教师和家长通过QQ平台、微信平台、微官网平台等加强交流和沟通,随时知晓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健全学生人格。“家务能手”“关爱家人”“妈妈的好帮手”“吃苦耐劳之星”等奖章会随时颁发给学生,再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与每一位家长分享。
2.2.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载体多样化的教育。
每一位老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学科内容、校园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增强德育效果。如:通过主题班会、组织敬老院演出、慰问孤寡老人、植树活动等形成科学价值观。
2.3抓好德育主体
针对学校的特殊学生,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措施,一是对品行较差的学生采取集中教育、个别谈话、以情促教等办法;二是对行为习惯上的“困难户”采取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多监督的方法;三是对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等,采取多给机会、消除阴影、爱心帮助、心理矫正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的温暖,引导他们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
结语:我们要充分重视城乡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上,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N].刘淼.青岛日报.2017-05-15(010)
[2]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为例[J].张雨蒙.中国校外教育.2014(03)
[3]让差异也变得美丽——农村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探究[J].罗国海.中国校外教育[J].2013(04)
关键词:城乡结合;小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效策略
一、城乡结合小学孩子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1.1家长推卸教育责任,孩子成长抛在一边
大部分家长弃农打工、早出晚归,将孩子留给家中的祖父母照顾,过度的溺爱、纵容,将教育的重任全部交给学校。长此以往,孩子缺少与父母情感的联结,出现叛逆、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疾病。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做事缺乏毅力,精神世界匮乏,性格孤僻冷漠又甘于落后。
1.2教育即成绩
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其在思想意识与文化水平方面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起不到有效的作用。认为教育即学习、学习即成绩。有些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经常感觉有心无力。家长重视孩子教育但缺乏引导方法,培养目标盲目。在我们所研究的六年级所在班级学生中,调查“父母和孩子在交流过程中谈得最多的话题”中,孩子感兴趣的事占13.64%,孩子的为人处世占10.87%,学校里发生的事占10.87%,社会新闻占8.16%,孩子的学业占53.06%。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越是关注学习的家庭,孩子厌学的现象越严重,竟达到了71.42%。结果可想而知。
1.3家校联合困难多
学校认识到价值观教育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家校共育,而家长的价值观认识和自身水平明显不足,使德育“无位又无奈”。比如学校在给孩子们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要守诚信、讲文明”,但家长却不守诚信、不讲文明,所以极易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乱,无所适从。
二、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2.1.1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
首先,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通过专家讲座、家长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以一部分有觉悟、有思想的家长为榜样,加强家长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让标语引导、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还有,通过“校园广播站”,播出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名人故事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和名人故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2.1.2有效评价促发展
首先是学校建立有效的评价原则: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激励、赏识等积极评价为主;三是建立学生自评、家长、老师共评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建立以培养人格健全、性格良好的“全人”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其次,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分学科期末评价报告、学校“美德少年”的评选等三大块作为评价基础。其中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有“我的自评”“我最骄傲的事”“需要加油的”“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小组成员对我说”“我的目标是”等多元的评级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分学科期末评价报告包括各科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和在各学科中取得的荣誉成果等,培养学生成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每学期举行的班级、校级、区级“美德少年”评选中有每个班民主选举出来的“文明有礼之星”“孝老爱亲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友爱奉献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勤学创新之星”“环保节约之星”“自强自立之星”等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2以高尚的师德引领学生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城乡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德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品德高尚的学生。
2.2.1关爱每一位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位教师本着“教育即生活”“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教育情怀,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儿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和孩子们沟通、做心理疏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呵护,发愤图强。
2.2.2搭建平台,共促共育
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网路平台的功能可以无限放大。教师和家长通过QQ平台、微信平台、微官网平台等加强交流和沟通,随时知晓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健全学生人格。“家务能手”“关爱家人”“妈妈的好帮手”“吃苦耐劳之星”等奖章会随时颁发给学生,再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与每一位家长分享。
2.2.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载体多样化的教育。
每一位老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学科内容、校园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增强德育效果。如:通过主题班会、组织敬老院演出、慰问孤寡老人、植树活动等形成科学价值观。
2.3抓好德育主体
针对学校的特殊学生,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措施,一是对品行较差的学生采取集中教育、个别谈话、以情促教等办法;二是对行为习惯上的“困难户”采取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多监督的方法;三是对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等,采取多给机会、消除阴影、爱心帮助、心理矫正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的温暖,引导他们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
结语:我们要充分重视城乡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上,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N].刘淼.青岛日报.2017-05-15(010)
[2]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为例[J].张雨蒙.中国校外教育.2014(03)
[3]让差异也变得美丽——农村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探究[J].罗国海.中国校外教育[J].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