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衔接”

【作者】 杨兴田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龙广镇宁龙希望小学)


【正文】摘 要:依据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状况处于“青春期”,生命发育的第二个高峰的特殊时期,对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心理的不够沟通、教法的不够得当、教材的不够合理、学生心理矛盾复杂、生理变化巨大、学习方法断层、学习习惯不良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中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衔接。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法;衔接 
  不少在小学阶段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的测试中成绩一落千丈,暴露出了种种问题。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也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能相互学习,主动伸出手去,共同探讨中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衔接问题,形成共识,推动这一过渡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 
  一、教与学衔接的前提,学生身心状况的变化 
  男女两性第二性征的特点逐渐产生明显差异,生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短短的时间在体型与性器官、性意识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生理的巨大变化影响着心理也发生了难以捉摸的变化。尤其是12岁的学生正属于初一级,他们刚刚从小学升上初中,要他们马上适应这种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与新的同学进行很好的交往并不可能,因此,初一是小学与初中的一个过渡期,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给初中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使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老师应运用学习心理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与指导。 
  影响学习成效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有关专家普遍承认,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心理辅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针对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立足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二、教与学衔接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衔接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面对一个初一第一次参加期中考试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抱怨“真不知小学的老师是怎么交的?”可以想象小学的老师听到这样的话心中该是多么的委屈。看来教学观念的衔接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的重要方面。 
  中学教师应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积极研究,结合学生的差异,找出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方法。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学习上给予学生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二)教法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材相对小学的教材来说,思维难度增大,知识点方面更加侧重分析与理解。课堂的容量大了,老师的讲课速度也较快,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刚升上初中的同学,还习惯于小学老师的精细教学,心理上会对老师的讲解产生出一种依赖,因此对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会觉得吃不消,甚至是措手不及,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甚至产生出畏难情绪。 
  已经升上中学的学生普遍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词句教学方面比较扎实、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词汇的积累,在写作的技巧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铺垫,这些对学生在中学的学习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同学们所称道的这些,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所应该坚持的。 
  (三)教材的衔接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是“六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由于小学六年知识密度松,坡度缓,而初中三年时间教学内容多功课由2、3门增加到8、9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常因知识密度大、坡度陡、科目多、难点集中而造成学生消化不了,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都是不利于学生稳步、健康、全面发展的。但“六三”制和教材内容编排等的弊端我们都是无法更改的,我们只能根据客观存在的情况,去做好中小学在教学中的衔接工作。例如:小学和初中都学习古诗《山行》;小学六年级课文《船长》,与初中一年级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同一篇文章,只不过《船长》可以说是后一篇的缩写。有的老师就会认为同样的文章没有必要讲学两遍,把它们跳过去。这样就没有把握好中小学语文课的梯度。 
  三、教与学衔接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需要教师指导完成。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 
  小学教师可要求并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生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从随意到有的放矢。 
  (二)加强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交给学生“钥匙”。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交给学生“钥匙”,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小学五六年级教师从讲课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初中一年级开始时进行小学有关知识复习巩固,通过测试、问卷、座谈、查明学生的掌握情况、知识缺漏、薄弱环节等。普遍问题,集中补习辅导,个别问题个别补救。大部分同学站到同一起跑线上,积极发掘认知前提的有效因素,鼓励学生,积极上进,立志成才。初一开学头三个月班主任坚持跟班制,扶与导结合,在紧跟、勤盯中,培养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管理特点,熟悉校规校纪,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随着工作开展,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手,减少跟班次数,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让他们在方圆之中自觉成长,在规矩之中健康发展,切实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 
  (三)加强语文知识上的衔接,切实打好基础。严格要求学生,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组织收视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收视笔记;通过“书法课”等语文实践课以及文学社团活动把学语文与学生学生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就会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阅读的基础切实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组织指导好家教工作,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 
  总之,为了避免更多孩子对语文失去兴趣和信心,我们小学、初中的老师应当群策群力,搞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