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智者问得巧——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师的提问艺术初探
【作者】 赵 芸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正文】英语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完成语言交际和教学过程。提问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策略之一,是一门颇具影响力的教学艺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更是如此。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偏离教学目标,急于引导;提问中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缺乏师生间的交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再提问中要设置相应的情境,适时而问把握提问时机,提问要与恰当的鼓励性评语相结等,渐形成自己的优质提问教学法,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根据学情,注意提问节奏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问导入时,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用事先准备好的导入问题提问学生,应及时根据课堂情境,即兴调整导入提问的节奏。课堂提问导入的节奏可以时急时缓。开始时,就学生熟悉的话题展开,尽快让学生进入状态;高潮处,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合作讨论时间,方能进入下一提问。
二、因材施问,注意提问对象
“教学要以人为本”,课堂上教师应面对全体学生,本着人人参与的宗旨,因人而异,因材施“问”,让学生人人有机会,个个有愿望来思考、来回答。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既要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想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不同的“对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数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但提问必须面向全班学生。笔者在平时听课时,发现有一位新老师,在上完一节新课后进行交流时,始终这样提问:St1, stand up, please. What do you say it in English? 她先点名、后发问。所提问题显得与其他同学无关。在座的学生不免有“看戏” 的角色感。如果面对大家发问,并给予学生时间酝酿答案, 这酝酿过程就是“背台词”的过程,显然, 每个学生参与了 “做戏”。一个细小的方式变化,关系到是否坚持 “面向全体”的问题。教师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广度,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并注意个性特征。提问对有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是学生平等发展权的问题。因此,教师切不可忽视提问对学生的意义,要通过提问去塑造、去保护学生。
三、适时而问,注意提问时机
教师可以在全班参与的情况下提问,一般是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然后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样做能使每位学生在有人回答之前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我在教“自我介绍”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o is the man? Where is the man from?我并没有让学生立刻回答,而是拿出一幅 Mr. Green 的人物图像,请学生来说一说,假如你是他,你怎么自我介绍?一位同学走上来自我介绍说:“My name is Mr. Green. I’m from London. I’m a man. I’m 35. I’m a teacher.学生在思考、倾听的同时又多了一次思考问题的机会。
相反,如果教师每提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想好,教师就重新组织问题或者另请一位学生回答,被提问的学生却会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或者懒于思考,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注意提问的时机非常关键。不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是很勉强的提问,这种提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不能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流向,不能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仓促而问。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出来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
四、把握难易,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没有提问的价值。因为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造成表面“积极”与“热闹”。虽说参与了,但思维实际上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上,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启动。但是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又容易造成有问无答的尴尬局面,并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创设情景,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情感的加入,教与学的过程就如同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学生也易产生紧张畏难的心理。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本学科的情况,使言、行、情融为一体。创设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情景,有助于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展开、学习潜能的开发。运用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英语,配图片、简笔画、实物;表情、手势、体态语来创设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思维。学生兴趣勃发,积极回答,主动提问。师生、生生间频繁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学生思维也展开了。
六、认真评讲,注意提问后的效果
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不少教师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者“恨铁不成钢”,语言中带有批评,语调上带有责备,情绪中带有烦躁等。这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从而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未能很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课堂中我发现:当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会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答对时,教师要多用“You’re best! You’re very clever!”等激励语适时表扬。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每个小学英语教师都应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讲究课堂提问技巧,因地制宜地设计课堂提问。 同时,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时,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做到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 , 提出集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根据学情,注意提问节奏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问导入时,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用事先准备好的导入问题提问学生,应及时根据课堂情境,即兴调整导入提问的节奏。课堂提问导入的节奏可以时急时缓。开始时,就学生熟悉的话题展开,尽快让学生进入状态;高潮处,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合作讨论时间,方能进入下一提问。
二、因材施问,注意提问对象
“教学要以人为本”,课堂上教师应面对全体学生,本着人人参与的宗旨,因人而异,因材施“问”,让学生人人有机会,个个有愿望来思考、来回答。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既要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想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不同的“对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数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但提问必须面向全班学生。笔者在平时听课时,发现有一位新老师,在上完一节新课后进行交流时,始终这样提问:St1, stand up, please. What do you say it in English? 她先点名、后发问。所提问题显得与其他同学无关。在座的学生不免有“看戏” 的角色感。如果面对大家发问,并给予学生时间酝酿答案, 这酝酿过程就是“背台词”的过程,显然, 每个学生参与了 “做戏”。一个细小的方式变化,关系到是否坚持 “面向全体”的问题。教师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广度,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并注意个性特征。提问对有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是学生平等发展权的问题。因此,教师切不可忽视提问对学生的意义,要通过提问去塑造、去保护学生。
三、适时而问,注意提问时机
教师可以在全班参与的情况下提问,一般是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然后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样做能使每位学生在有人回答之前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我在教“自我介绍”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o is the man? Where is the man from?我并没有让学生立刻回答,而是拿出一幅 Mr. Green 的人物图像,请学生来说一说,假如你是他,你怎么自我介绍?一位同学走上来自我介绍说:“My name is Mr. Green. I’m from London. I’m a man. I’m 35. I’m a teacher.学生在思考、倾听的同时又多了一次思考问题的机会。
相反,如果教师每提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想好,教师就重新组织问题或者另请一位学生回答,被提问的学生却会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或者懒于思考,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注意提问的时机非常关键。不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是很勉强的提问,这种提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不能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流向,不能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仓促而问。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出来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
四、把握难易,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没有提问的价值。因为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造成表面“积极”与“热闹”。虽说参与了,但思维实际上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上,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启动。但是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又容易造成有问无答的尴尬局面,并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创设情景,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情感的加入,教与学的过程就如同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学生也易产生紧张畏难的心理。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本学科的情况,使言、行、情融为一体。创设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情景,有助于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展开、学习潜能的开发。运用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英语,配图片、简笔画、实物;表情、手势、体态语来创设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思维。学生兴趣勃发,积极回答,主动提问。师生、生生间频繁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学生思维也展开了。
六、认真评讲,注意提问后的效果
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不少教师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者“恨铁不成钢”,语言中带有批评,语调上带有责备,情绪中带有烦躁等。这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从而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未能很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课堂中我发现:当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会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答对时,教师要多用“You’re best! You’re very clever!”等激励语适时表扬。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每个小学英语教师都应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讲究课堂提问技巧,因地制宜地设计课堂提问。 同时,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时,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做到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 , 提出集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