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笔尖流淌更多色彩——“串词造句”在作文教学的运用

【作者】 卢 刚

【机构】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摘 要:串词造句”就是利用课文后的生字词,让学生发挥想象,重新将生字词组织在成新的句子,学生必须使用课文后面的生字词进行造句,要求学生尽量把更多的词语串在一起,组成一小段话。本文“串词造句”用于巩固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生字词理解和语言组织能力,随着这项教学创新的深入,它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最基础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串词造句;作文教学
  回到我们最初采用“串词造句”的初衷,我们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有技巧性地学习课本内的生字词。每当我们教授新课时,学生总要先预习课文,那怎么预习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宝。像我们这样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村初中,一般情况下,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无非是多读几遍,把词语手册里的生字词念一念,再进一步也就是把词语手册里的相关习题完成,或是完成作业本里基础练习。但是这一届七年级迎来了全新的部编教材,不仅课文有所变动,一些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七年级的老师针对这一边变化,也相应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其中比较有成效的就是“串词造句”。
  我们接触到“串词造句”时,觉得很有新意,并且翻阅了学生的造句成果。随着造句的深入,个别学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原本他们只能用一个或两个词语造出一个句子,在每课练习之后,渐渐地掌握了一些门道,语言变得老练起来,串起来的词语越来越多。课后的生字词,少则五六个,多则十七八个,许多同学在老师要求下,能用一句话串起八九个不等的词语,而且还能做到语句通顺,语义流畅。这使我们课题组非常惊喜,因为我们发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在缓慢提升,这与作文训练的“遣词造句”阶段不谋而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正好收拢了整整一届作文教学的心得与体会,恰逢新教材颁行,需要针对进行资料重新整合,于是我们把“串词造句”这个可操作的基础练习项目纳入我们的课题研究行列中。
  尝试将原本用来预习课文的“串词造句”融合进作文教学当中。我们把串词造句从导学案和预习案中单独拎出来,有针对性地把它设置成一个单项作业,而且它的优先级别设置得很高,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必须完成串词造句,甚至老师会把串词造句拿来作为听写材料。我们这么做有两个原因:第一,对于任何一篇全新的课文来说,课后生字词是能够体现其用笔和文风的,其中一些文质兼美的词汇完全不亚于课外读本上一些语句,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稍好的学生,与其让他抄写美文妙句,也不妨好好利用课文后的生字词,拓展学生能力;第二,学生为了顺利完成造句,势必要了解生字词的含义,这就倒逼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去掌握生字词字面意义和例句,客观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远比过去填填写写更活泼。
  “串词造句”的具体操作环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把专门的串词造句单子发给学生,是每课预习作业的必做项目。我们根据课文后的生字词多寡,要求学生进行造句。一般而言,像几个单元课文,都是篇幅较长的散文,生字词数量大多在15个以上,我们要求学生尽量做到用两个长句或者两小段话把全部生字词收拢进去。另外,我们要求学生在单子上要标注出这些生字词。
  第二,批改方面,我们利用一些班级原有的学习小组进行初选。每组遴选出文质兼美的造句交给教师,再由教师从中选出优秀作品作为听写材料,并收录进专门的“串词造句”文档中。
  第三,展示方面,一是教师把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听写,二是专门打印出“串词造句”的材料,分发给所有同学,其中标注出作者,鼓励学生进一步创新。
  第四,与作文教学结合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多用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去写文章,将“串词造句”和作文训练结合在一起,把它当做我们“分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在批改作文时,我们会注意学生个别精彩的语句,很有可能那句话就是他曾经在“串词造句”中使用过,并且得过老师的表扬。
  这第四点正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谈的重点,在说到“串词造句”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我们训练学生在造句时主要侧重这么两点:一是用词要准确,要适合作文的语境;二是用词要生动,要凸显作文语言的活力。课文中有很多真实的例子,比如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就有这么一句:“有的鸭蛋长得秀气,有的长得蠢。”这里的“秀气”和“蠢”在不经意间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原本用来形容人的两个平凡的词语显得不平凡。我们的学生自然不可能有大师这样的功力,但是我们力求让学生在持续的练习中,汲取其他同学优秀成果,逐步能提高自己的遣词造句能力,让自己的句子显得生动活泼。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在作文教学课程上做一些小小的改动:原本我们的“遣词造句”层次大多布置学生课外抄写美文美句,但现在我们需要在一些常规的作文练习课上加入关于“串词造句”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作文当中用到。当然,这些内容大多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
  语言词汇积累是学生的软肋,作文技巧可以交可以模仿,但是词汇积累却是“大厦”的基石。词汇量少,就好比建筑的砖石少,翻来覆去就只能造出那么些粗鄙不堪的屋子;词汇量多,才能支撑起伟大的想象和精妙的构思。之前我们的做法比较粗放,无非是让学生多读多写,从形式上加强学生的识记。那样做不是没有好处,只是性价比有点低。因为很多学生是抱着应付的态度是完成这些课余额外任务,得过且过。而“串词造句”却更注重生字词的实用性,把那些放在课后像是供起来观摩的字词从神坛上请下来,让它们和学生的思维一起走进现实,编织起绚丽的色彩。
  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认识,我们课题组仔细研读教材的生字词之后,一致认为,这是一块可供开垦的肥沃土壤,利用好这些课后的生字词,可以有效的弥补我们学生作文时词汇量过少的问题。
  统一认识之后,我们开始对“串词造句”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操作。
  经过对班级整体水准测试,同时也追踪一些语言词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的作文词汇变化,我们发现,坚持进行“串词造句”训练的,要比单纯进行“美文美句”摘抄的在“遣词造句”层次进步更为明显。一些同学在进初中之初,写文章往往都是言之无文、空洞无物,翻来覆去就是小学学过的几个词语;而进行了“串词造句”训练之后,情况就有了好转,写一些特定的景物、表情、动作等描写就丰富了很多了。这说明,“串词造句”的训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一定的帮助,值得我们坚持做下去。
  任何对有学生有帮助的教学尝试,都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探索。发现好的办法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在于我们能不能坚持下去。在教科研的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坚持不懈才能更好的地把真正对学生好的教育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光荣 浅议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6年第13期18页
  [2]刘安帅 中学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3]计红芳·初中作文评改教学浅谈[J]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