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汉语文课堂中的感恩教育

【作者】 格桑卓玛

【机构】 (西藏那曲镇德吉乡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人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因为汉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感恩教育内容,为开放灵动的汉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契机。在人们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汉语文教学更应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让感恩教育与汉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教学;感恩教育;意义
  所谓的感恩教育就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使得小学生在汉语文教学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及施恩。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灵、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因而在小学汉语文课堂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态度及习惯。
  1.感恩教育的意义
  首先,对于小学生个人而言,只有具备感恩之心的学生才是具备完整人格、心灵健康的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恩之情,不具备感恩之心不利于其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只有具备感恩之心、具备感恩之情的学生才能够建立生命关、自然观及人际交往的科学观念,才能保证其走向谦虚、谨慎、敬爱、自尊及感恩之路;
  第二,感恩教育有助于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的形成。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其内心深处不断收到心灵的撞击才能使其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爱护之恩及自然和国家对我们的恩赐;
  第三,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完善小学生道德及法纪品质,有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因而教育工作者应该主要在小学汉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教育手段将感恩教育融于汉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感恩的意识,使其常怀感恩之心,通过一颗感恩之心促进家庭及社会的和谐,为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2.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汉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汉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2.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式式的犯罪。
  2.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身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2.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创新小学汉语文感恩教育的方式
  在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中,为了不断地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教师应该注意采用与时俱进的方法,以开放的胸怀,借助行之有效及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感恩教育。
  3.1营造感恩教育的汉语文教学环境
  在汉语文教学中展开感恩教育,并想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感恩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需要校园的物质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汉语文教学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良好效果。
  3.2在朗读中体验感激之情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体会人物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
  3.3借助网络的力量,提高感恩意识
  为了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下载一些具有感恩教育意义的视频及动画在班内进行感恩教育,创建感恩氛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一同参与,通过父母之恩、师长之恩及祖国之恩的主题活动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家长一同联手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4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报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引导学生感恩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去报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父母亲人、国家社会之恩。因此,在汉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以感恩、报恩为主题内容的活动,可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以此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教育他们从小报“小”恩——父母、师长之恩,长大报大恩——祖国、社会之恩。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不单是小学阶段汉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让每个人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的精神杠杆。因而,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的重视感恩教育,通过开放的胸襟及创新的态度,在教学过程的点滴中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林文兰.浅谈小学汉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01)
  [2]刘昌起.小学汉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26)
  [3]张婧.浅谈初中汉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3)
  [4]李云喜.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学园,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