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多重对话,打造精彩阅读

【作者】 丛 妍 杨伟华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苘山中学)


【正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在平等地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项交流,最终在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中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思维的同构共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着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关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我认为,精彩的阅读教学必须完成多重对话。下面我以《老王》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教师和编者、作者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开端
  课本中每一册每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照一定的体例编排的,训练的重点各不相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白文章存在于课本的理由,琢磨编者编选文章时的想法,揣摩编写的意图。通过单元提示,课前导读提示,课后思考和练习来和编者对话。
  作者情动而辞发,借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是披文以入情,借助文本来建构自己的思想情感。作者之情和读者之情,是借助于文本来发生碰撞,但是在文本之外,对作者生平、性格、爱好,写作文本的背景的了解也是重要的对话。
  比如我在教学《老王》时,首先就和编者、作者实现了简单的对话。
  《老王》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杨绛的一篇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关注普通人,尤其是弱者的命运和精神品格。
  前三篇课文都是写家庭范围内的人、事,侧重于体现亲情。
  《老王》这篇课文则是由亲情上升到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由“小爱”上升到“大爱”。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文革时代的影子,使我们在这种大时代下看到了老王的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既是对前面三文学习的巩固,又是对它们的延伸和提升。因此,借助这篇课文,给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对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弱者,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发展
  教师与文本对话是问题生成的来源, 也是师生、生生对话成功进行的有效保证,体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环节当中。在阅读《老王》时,我通过和编者、作者简单对话之后,深入和文本的对话,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他穷、病、残、老、孤苦伶仃,被那个时代遗弃,但他依然善良、有爱,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尊重并且帮助遭遇不幸的作者夫妇,弥留之际状如骷髅却竭尽平生之积蓄给作者送当时极奢侈的香油和鸡蛋来报恩。我觉得这里面闪耀的人性光芒远比金子更可贵。
  “我”也是善良之人,虽然身份地位相差很大,但是并没有瞧不起他,而是照顾他的生意,和他聊天交谈,从不白要他的东西,连女儿也因他眼睛不好而送他鱼肝油。这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但老王走啦以后没想起他,总觉得心上不安,那种愧怍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起屠格涅夫飞微型小说《白菜汤》,作者也是用简朴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客观现实,引导读者进入深沉的关照世界、审视自我的哲学层次。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感情却没有,爱没有。地主太太永远不会明白穷农妇丧子之后喝加了盐的白菜汤的生存意义,但我们的杨绛先生却从不幸老王对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真心全力的付出中感受到他人性的美好光芒,审视出自己对老王那种微不足道的物质上的关照和精神上的疏离、隔膜,从而感到深深的愧疚。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深刻的自省,实现了心灵的深层次开掘。引领学生以文本关照自身,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我由此得出的教学目标是: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善良”与“不幸”,体会作者的“善良”与“愧怍”。
  2、品味朴素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激发学生人性中的善,关注社会中的不幸者,加强未成年人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师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以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高潮
  教师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以及师生、生生对话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体。对话教学更本质的体现是一种对话的理念和精神, 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彼此心灵的敞开接纳和多种视界的融合,这种对话主要表现在课堂。无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怎样注重生成和建构,淡化预设和讲授,教师的主导地位都是不会变,也不应该变的。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永远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做一名成功的引路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探究、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合作、会发现,主动设置好课堂环节,有能力驾驭课堂,放得开收得拢。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对话,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老王》时,我通过杨绛先生和老王身份差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进文本,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在合作探究中与同学对话,在全班的研讨中质疑中交流中,不断碰撞对话,不断思考。品味杨绛先生朴素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入理解老王不幸但善良从未缺失的人性美好,也能感受到杨绛先生的善良和愧疚的内涵,经历了独特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性中的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师生与自我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暗线和尾声
  阅读教学中,与自我的对话其实一直贯穿始终。不管是教师的备课还是学生的学习,只要思考在,对话就一直在,即使课堂结束,文本的影响一直会伴随到课外甚至终生,影响深远。
  阅读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文本,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完善自我。阅读能不能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关键看能不能读以致用。
  例如在《老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我身边有没有老王这样的人?你是怎样对他们的?
  课堂小结时,设置情境练习环节:老王,如果你还活着,我一定……
  引导他们继续和文本对话和生活对话,进而在和自我的对话中,判断自己,激励自己,反思自己,在课堂结束之时,甚至是课堂之后,进一步对文本,对自我,对生活,反思,和自我深度对话。
  就这样通过多重对话,达到阅读教学教者提升,学者提升的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