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计探索——以湖北麻城移民文化及相关旅游产业发展为例

【作者】 刘 壑

【机构】 (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2018年1月,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发布。笔者在本文中叙述了对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达成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个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表达了对达成这四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的思考,再以湖北麻城移民文化和相关旅游产业发展的课程设计为例,探索对地理必修2地域文化、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这三点课程标准的落实及和对四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湖北麻城移民文化;湖北麻城移民文化旅游业
  2018年1月,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面向全国发布。从此版课程标准可以发现,高中地理的课程较之以往有较大幅度的调整,而变化更明显的是课程学习后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前的目标是让学生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新版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个方面,且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间的主线关系是: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即学生以综合思维的方式对某个区域或某些区域进行认知,进而形成人地协调观,再以人地协调观念为宗旨落实地理实践力,包括落实在学生学习阶段的调查、实验、验证、研学旅行等学习探究活动中,也包括落实在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各种实际行为中。但是,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如此简单的单线、前后关系,而是因时因事而异的,前后可调换位置,也可形成框架式复杂关系。
  地理学科的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肯定是在教师平时的备课、授课过程中落实。则教师在平时的备课、授课过程中,就必须搭建平台、创造情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培养综合思维;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域认知的一般性方式方法,并以此方式方法认知其他区域,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完成实验活动、验证活动、调查活动、研学旅行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而人地协调观,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形成。
  下面以“湖北麻城移民文化及相关旅游产业发展”的课程设计为例,阐释笔者对地理必修2关于地域文化、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标准的落实及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思考和探究。
  地理必修2中的相应课程标准为: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很明显,关于地域文化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要求结合实例进行说明,笔者打算以湖北麻城的移民文化和相关的移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实例进行说明;而且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笔者打算在课程设计中以网络搜索整理、办公软件展示的使用进行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打算以学生搜索整理对湖北麻城移民文化和移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的探究来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学生对麻城移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和建议来落实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课程设计如下:
  课前准备——在放假前的晚自习地理学科的作业时间,将班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布置一个回家任务:











  布置好任务,还需要为学生介绍区位因素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旅游产业的区位因素。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讲解,说明旅游产业的区位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客源、交通等方面。
  本部分课标内容用两节课完成,每节课的课程设计如下:
  第一节课的课程设计:
  在计算机教室的计算机上进行,将每个组计算机能力较强的一半学生划归整理报告小组,另一半学生划归倾听提意见小组,两个小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课程流程如下图:


















  教师在第二节课的课前,对学生提交的PPT报告进行浏览,并准备好课堂上可能要用到、但学生的PPT报告中没有准备到的内容。
  第二课的课程设计:
  四个组的整理报告小组分别派代表在教室讲台展示讲解本组的PPT报告课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在必要的时候增加讲解、或必要的时候进行提问引导思考,充分注意课堂上现场生成的、始料未及的学生观点。
  在第二节节课,达成这样的目标:所有学生都能知晓麻城移民的过程和背景、川渝移民后裔到麻城寻根问祖的事迹、麻城移民文化的呈现、麻城发展移民文化旅游业的区位因素和现状、及对麻城发展移民文化旅游业的评价和建议。
  按照这两节课的课程设计授课,能够以麻城的移民文化为实例,说明麻城的移民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在麻城的景观体现;也能够以麻城移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实例,说明发展旅游业的区位因素,并分析出麻城发展移民文化旅游业的各个区位因素的现状;通过学生在网络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制作成PPT报告课件,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探究麻城移民过程和背景、麻城移民文化的呈现、麻城移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等人文地理问题。可见,这两节课可以很好的落实课标要求。
  而这两节课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表现在,学生通过分析麻城移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各个区位因素的现状可以培养其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提出麻城移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评价和建议可以培养其地理实践力,通过了解麻城移民过程和背景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在较低生产力水平时期的人地协调观念,通过了解麻城移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在较高生产力水平时期的人地协调观念。
  足见,按照上述的课程设计授课,可以很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此两节课的课程设计,于其他处的课程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2014版、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