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做一个智者型的班主任
【作者】 劳乃国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周君令初级中学)
【正文】一、选题缘由
很多老师提及班主任,可谓五味杂陈,新班主任老师在面对诸多的班级问题时,不善于总结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规律,以致年年如初,苦不堪言;“老”班主任,凭借自己的“经验”,缺乏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认识,缺少对育人工作规律的了解,以致许多年依然是一个“新手”;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班主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仅对新时期学生的变化不适应,而且对班主任新角色、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适应,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思想与时俱进,善于站在班级“屋顶”做顶层设计,更需要班主任对熟悉自己的角色、工作的本质和背后隐含的各种规律,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智者型的班主任。
二、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的界定
《辞海》中定义班主任是指在中国,主要指中小学中负责一个班级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的教师。王道俊教授指出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后者更指明了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突出了班主任的价值。
当然班主任工作我们从班主任的定义中提炼出主要包括: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了解和研究班集体;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与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5.进行日常管理。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已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内容中明确指明德育工作要按学生的发展规律办事,而不是盲目、胡乱指挥。
三、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建设和发展班集体,这是由学校班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意义在于班集体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学生通过班集体可以同同学交往合作、学会做人之道;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之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主制订班级活动计划等。
班主任工作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部分与整体、地基与建筑的的关系。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四、班主任工作开展应遵循的原则与规律
班主任工作开展能否顺畅,一个主要法宝就是班主任要熟悉和把握学生的本质属性、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了解几个著名的德育理论。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初中生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上、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发育期,他们身心各方面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班集体的工作是否科学、适宜对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这点,不燥不烦,冷静对待。
(二) 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4个方面:(1)发展不平衡性,由于人的身心的不同发展期就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抓住发展关键期;(2)发展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点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性特征,对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十分重要。她们是指导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工作以及处理班级学生问题中的方法依据。
在德育工作中,外国的许多学者,教育家在实践研究中总结了很多有用的经验和理论,现介绍几例。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其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善;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是此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的尊重一个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及纪律教育的思想,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同时,老师以身作则是最主要的方法,同时要正确使用惩罚和奖励。
(三)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首先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教育;其次是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抑;再次是奖惩结合,切忌体罚;最后是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五、班主任工作开展的途径与方法
(一)远古思想:《学记》《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中强调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主张“有教无类”,以及重视因材施教;而战国后期的《礼记》中的《学记》中系统地阐发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二)班主任的思想与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平等关系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
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此方面是与教师平等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则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显然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以致师生关系紧张。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是处在未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
(三)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方法与途径
在这里主要谈论的是班主任如何对学生做好德育工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对每个学生都要从知、情、意、行不同方面入手。做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2)争取其他科任老师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坚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的成果,让5+2>7的效益凸显出来。(3)班主任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犯错的学生,也要利用犯错的学生来教育集体。
六、一个案例
2014学年笔者在顺德周君令初级中学学校担任初二(5)班的班主任时,班上有一位很特殊的学生,叫伍智浩,单亲家庭,这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与同学交流,就是主动找他聊天,也只是看着你说话;同时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懒惰,每次轮到他值日时,总是拖拖拉拉,完成很不及时,每周班级卫生扣分,他帮了不少的“忙”,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开始关注他,由于自己是中途接班,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在与以前科任老师做班级情况了解的同时,自己勤与学生交流,逐渐明晰了班级的基本情况。初一时的班主任要求不严,与学生走的太近,在学生中没有很好的威信,常布置的事情,总不能按时完成。他可能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养成的习惯。但对于初二的学生身心发展是具有可塑性,只要把握他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完全可以改变他。
后得知其父是厦门大学的毕业生,笔者认为可以以这点为突破口,在充分与其父沟通的基础上,打算先转变其不爱不说话的性格特点,为此,笔者在班级数学课堂上经常进行小组讨论时,故意随便抽学号站起来回答问题,由于笔者把其的学号记在心上,每一节课他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每次也都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他的独特观点。
不到两周,他父亲打电话给笔者说智浩特别爱听你讲课。笔者明白赏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于是笔者接下来开始改变他的懒惰的行为,留心注意他的行为闪亮的地方,幸运的是有一次上学,他来得很早,由于遇到期中考试,他很早回来进行复习。在后面的班会课上,笔者特意以此现象作为激励班级的榜样作用。再结合一些更多的优秀实例。给大家讲勤字给自己人生会带来的变化。后面他主动告诉我,他父亲要到班级给学生上一节班会后,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班级工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衡量好班主任和好班主任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去做,需要去地研究、实践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麦志强,潘海燕.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很多老师提及班主任,可谓五味杂陈,新班主任老师在面对诸多的班级问题时,不善于总结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规律,以致年年如初,苦不堪言;“老”班主任,凭借自己的“经验”,缺乏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认识,缺少对育人工作规律的了解,以致许多年依然是一个“新手”;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班主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仅对新时期学生的变化不适应,而且对班主任新角色、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适应,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思想与时俱进,善于站在班级“屋顶”做顶层设计,更需要班主任对熟悉自己的角色、工作的本质和背后隐含的各种规律,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智者型的班主任。
二、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的界定
《辞海》中定义班主任是指在中国,主要指中小学中负责一个班级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的教师。王道俊教授指出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后者更指明了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突出了班主任的价值。
当然班主任工作我们从班主任的定义中提炼出主要包括: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了解和研究班集体;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与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5.进行日常管理。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已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内容中明确指明德育工作要按学生的发展规律办事,而不是盲目、胡乱指挥。
三、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建设和发展班集体,这是由学校班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意义在于班集体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学生通过班集体可以同同学交往合作、学会做人之道;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之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主制订班级活动计划等。
班主任工作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部分与整体、地基与建筑的的关系。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四、班主任工作开展应遵循的原则与规律
班主任工作开展能否顺畅,一个主要法宝就是班主任要熟悉和把握学生的本质属性、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了解几个著名的德育理论。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初中生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上、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发育期,他们身心各方面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班集体的工作是否科学、适宜对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这点,不燥不烦,冷静对待。
(二) 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4个方面:(1)发展不平衡性,由于人的身心的不同发展期就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抓住发展关键期;(2)发展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点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性特征,对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十分重要。她们是指导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工作以及处理班级学生问题中的方法依据。
在德育工作中,外国的许多学者,教育家在实践研究中总结了很多有用的经验和理论,现介绍几例。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其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善;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是此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的尊重一个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及纪律教育的思想,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同时,老师以身作则是最主要的方法,同时要正确使用惩罚和奖励。
(三)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首先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教育;其次是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抑;再次是奖惩结合,切忌体罚;最后是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五、班主任工作开展的途径与方法
(一)远古思想:《学记》《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中强调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主张“有教无类”,以及重视因材施教;而战国后期的《礼记》中的《学记》中系统地阐发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二)班主任的思想与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平等关系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
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此方面是与教师平等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则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显然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以致师生关系紧张。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是处在未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
(三)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方法与途径
在这里主要谈论的是班主任如何对学生做好德育工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对每个学生都要从知、情、意、行不同方面入手。做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2)争取其他科任老师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坚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的成果,让5+2>7的效益凸显出来。(3)班主任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犯错的学生,也要利用犯错的学生来教育集体。
六、一个案例
2014学年笔者在顺德周君令初级中学学校担任初二(5)班的班主任时,班上有一位很特殊的学生,叫伍智浩,单亲家庭,这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与同学交流,就是主动找他聊天,也只是看着你说话;同时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懒惰,每次轮到他值日时,总是拖拖拉拉,完成很不及时,每周班级卫生扣分,他帮了不少的“忙”,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开始关注他,由于自己是中途接班,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在与以前科任老师做班级情况了解的同时,自己勤与学生交流,逐渐明晰了班级的基本情况。初一时的班主任要求不严,与学生走的太近,在学生中没有很好的威信,常布置的事情,总不能按时完成。他可能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养成的习惯。但对于初二的学生身心发展是具有可塑性,只要把握他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完全可以改变他。
后得知其父是厦门大学的毕业生,笔者认为可以以这点为突破口,在充分与其父沟通的基础上,打算先转变其不爱不说话的性格特点,为此,笔者在班级数学课堂上经常进行小组讨论时,故意随便抽学号站起来回答问题,由于笔者把其的学号记在心上,每一节课他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每次也都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他的独特观点。
不到两周,他父亲打电话给笔者说智浩特别爱听你讲课。笔者明白赏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于是笔者接下来开始改变他的懒惰的行为,留心注意他的行为闪亮的地方,幸运的是有一次上学,他来得很早,由于遇到期中考试,他很早回来进行复习。在后面的班会课上,笔者特意以此现象作为激励班级的榜样作用。再结合一些更多的优秀实例。给大家讲勤字给自己人生会带来的变化。后面他主动告诉我,他父亲要到班级给学生上一节班会后,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班级工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衡量好班主任和好班主任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去做,需要去地研究、实践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麦志强,潘海燕.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