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优化——以两节同课异构阅读研讨课为例
【作者】 陆小霞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周君令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以两节初中英语同课异构阅读研讨课为例,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教学环节对两节阅读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思考,指出了两节阅读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建议,即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读中活动应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读后输出活动提供语言支架;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同课异构
一、前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的英语教学多采用比较固定的步骤:教授生词——放录音或学生朗读——全班核对练习答案(朱晓燕,2011)。为了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所在的城镇开展了一次青年教师阅读课“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笔者也全程参与听课及课后的交流活动,本文将对其中两位教师所采用的不同阅读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剖析,并寻求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优化处理。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外研版八年级上册Module 9 Population Unit 2 Arnwick was a city with 200,000 people。本模块以“人口”为主要话题,涉及环境污染、城市发展等内容。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 该文介绍未来城市生活。文章以Jo为主人公,介绍了他所在的小镇Parkville 变成Arnwick这个城市的一部分的过程以及其中产生的问题,最后再扩展到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的处理
1. 读前
读前活动一般包括介绍背景知识、学习部分生词和预测课文内容,具体形式一般是讨论先生生活中与课文话题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引入话题,导入新课,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做铺垫(温爱英,2004)。因此,读前活动应该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为后续的阅读活动或读后的输出活动做铺垫。
[读前活动再现]
A教师读前结合音乐给学生展示了几组a quiet village 和 a modern city 的图片。之后,A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 Do you want to live in a village or in a city? Why? 学生们回答积极。A教师结合图片围绕着城市存在的problems和needs学习新单词,如pollution, rubbish, increase等。最后引出Arnwick,并提出问题:What problems does it have? What does it need?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读中。
B 教师先利用音标和录音教授新单词,通过带读、小组齐读以及读单词比赛三个环节扫清阅读障碍。之后利用flash展示小镇Parkville 和城市Arnwick的区别,最后提出问题: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Parkville or Arnwick? 引起学生思考。
[分析与思考]
两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图片并伴有音乐,形象生动的将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将学生注意力短时间内集中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进入新课。同时,两位教师选用的图片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贴近生活。另外,两位教师都运用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在教授新单词的时,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方式。A教师利用图片创设情境教授部分较难单词,读前共6分钟左右,时间把握到位,而为读后的输出做了铺垫;而B教师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教授新单词,共11分钟,导致整节课前松后紧。可见,如果教师不能精确把握读前活动的时间,就会影响后续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 读中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读中活动是核心部分。在该环节,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理解,教他们使用有效的阅读技巧,来理解文本大意和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包括归纳大意、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具体细节、学习词汇和语法、分析篇章结构、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温爱英,2014)。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和任务都要以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为出发点,要注意教学活动的难易度、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最终实现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读中活动再现]
A教师在读中设计了五个tasks引导学生理解文章。Task 1: 将段落和大意连线。Task 2: 全班齐读第一段,并回答问题:What was Parkville like? Task 3: 默读第二段,然后完成关于 changes in Parkville的填空题。Task 4: 默读第三段,然后完成关于 problems in Arnwick的填空题。Task 5: 默读第四段,然后完成关于 needs in Arnwick的填空题。Task:跟录音朗读文章。
B教师在读中设计了四个tasks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Task 1: 将段落和段落大意连线。Task 2: 默读文章,然后完成5个单项选择题。Task 3: 跟录音朗读文章。Task 4: 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和给出的单词提示描述life in Parkville 和life in Arnwick.
[分析与思考]
首先,在阅读活动的形式上来看, A教师的任务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形式过于单一,因此在最后一个阅读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很多;而B教师则设计了四种不同的题型,并且难度逐渐加深,能够用多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全员参与。
其次,在阅读微技能训练方面,两位教师都能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主旨大意、细节理解、篇章结构理解等教学任务来训练学生的略读和跳读策略。《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 指出,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并能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但两位教师都未设计推断与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学习活动,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形式的多样性,还要适当添加推断题与指代关系的题目,以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
3. 读后
读后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表达篇章结构和语言意义,它是一个由浅到深的理解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和反馈的过程,也是阅读教学的升华。读后活动应该突出拓展性原则(张宗友,2014)。因此,读后活动的设计应与读前活动的语言输入保持一致、给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空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读后活动再现]
A教师设计了三个Tasks。Task 1: 利用思维导图,以“Parkville’s changes — problems — needs”为主线,引导学生复述课文。Task 2: 小组合作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并进行口头展示。 Task 3:小组讨论其家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根据Task 3的内容完成一篇作文。
B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教师引导学生对比Parkville和Arnwick, 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Could it be our town?。活动二:号召学生要爱校、爱家等。活动三:根据提示总结复述文章内容。
[分析与思考]
两位教师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复述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都设计了一个口头输出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就自己家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该活动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A教师的课堂明显比B教师的课堂要活跃,输出的内容也更丰富,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B教师的读前活动侧重于单词的教授,而A教师的读后活动与读前活动的内容比较一致。因此,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不仅要有利于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还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与读前活动和读后活动的一致性。
四、小结与优化建议
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研讨课的比较与分析,两节课在整体上都有很多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如两节课都设计了与文章内容相关读前导入活动,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两节课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读中活动,这些活动以培养学生略读和跳读策略为目的,并带动了全员参与;两节课也都设计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读后口语输出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当然,由于本次两节阅读课堂教学活动所选择的观察角度有限,不能全方位对每个方面进行评价和优化,但选取恰当的观察点来分析和思考,也能对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艳. 2011, 新课程理念下影响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3):14-19.
[2]屈小武. 2009, 初中英语“全景式”课堂观察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1):1-6.
[3] 温爱英. 2014, 以五节同课异构课谈读写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8):30-34.
[4]张宗友. 2014,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设计与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6): 43-47.
[5]朱晓燕. 2011,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 201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同课异构
一、前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的英语教学多采用比较固定的步骤:教授生词——放录音或学生朗读——全班核对练习答案(朱晓燕,2011)。为了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所在的城镇开展了一次青年教师阅读课“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笔者也全程参与听课及课后的交流活动,本文将对其中两位教师所采用的不同阅读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剖析,并寻求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优化处理。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外研版八年级上册Module 9 Population Unit 2 Arnwick was a city with 200,000 people。本模块以“人口”为主要话题,涉及环境污染、城市发展等内容。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 该文介绍未来城市生活。文章以Jo为主人公,介绍了他所在的小镇Parkville 变成Arnwick这个城市的一部分的过程以及其中产生的问题,最后再扩展到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的处理
1. 读前
读前活动一般包括介绍背景知识、学习部分生词和预测课文内容,具体形式一般是讨论先生生活中与课文话题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引入话题,导入新课,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做铺垫(温爱英,2004)。因此,读前活动应该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为后续的阅读活动或读后的输出活动做铺垫。
[读前活动再现]
A教师读前结合音乐给学生展示了几组a quiet village 和 a modern city 的图片。之后,A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 Do you want to live in a village or in a city? Why? 学生们回答积极。A教师结合图片围绕着城市存在的problems和needs学习新单词,如pollution, rubbish, increase等。最后引出Arnwick,并提出问题:What problems does it have? What does it need?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读中。
B 教师先利用音标和录音教授新单词,通过带读、小组齐读以及读单词比赛三个环节扫清阅读障碍。之后利用flash展示小镇Parkville 和城市Arnwick的区别,最后提出问题: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Parkville or Arnwick? 引起学生思考。
[分析与思考]
两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图片并伴有音乐,形象生动的将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将学生注意力短时间内集中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进入新课。同时,两位教师选用的图片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贴近生活。另外,两位教师都运用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在教授新单词的时,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方式。A教师利用图片创设情境教授部分较难单词,读前共6分钟左右,时间把握到位,而为读后的输出做了铺垫;而B教师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教授新单词,共11分钟,导致整节课前松后紧。可见,如果教师不能精确把握读前活动的时间,就会影响后续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 读中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读中活动是核心部分。在该环节,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理解,教他们使用有效的阅读技巧,来理解文本大意和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包括归纳大意、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具体细节、学习词汇和语法、分析篇章结构、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温爱英,2014)。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和任务都要以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为出发点,要注意教学活动的难易度、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最终实现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读中活动再现]
A教师在读中设计了五个tasks引导学生理解文章。Task 1: 将段落和大意连线。Task 2: 全班齐读第一段,并回答问题:What was Parkville like? Task 3: 默读第二段,然后完成关于 changes in Parkville的填空题。Task 4: 默读第三段,然后完成关于 problems in Arnwick的填空题。Task 5: 默读第四段,然后完成关于 needs in Arnwick的填空题。Task:跟录音朗读文章。
B教师在读中设计了四个tasks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Task 1: 将段落和段落大意连线。Task 2: 默读文章,然后完成5个单项选择题。Task 3: 跟录音朗读文章。Task 4: 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和给出的单词提示描述life in Parkville 和life in Arnwick.
[分析与思考]
首先,在阅读活动的形式上来看, A教师的任务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形式过于单一,因此在最后一个阅读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很多;而B教师则设计了四种不同的题型,并且难度逐渐加深,能够用多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全员参与。
其次,在阅读微技能训练方面,两位教师都能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主旨大意、细节理解、篇章结构理解等教学任务来训练学生的略读和跳读策略。《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 指出,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并能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但两位教师都未设计推断与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学习活动,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形式的多样性,还要适当添加推断题与指代关系的题目,以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
3. 读后
读后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表达篇章结构和语言意义,它是一个由浅到深的理解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和反馈的过程,也是阅读教学的升华。读后活动应该突出拓展性原则(张宗友,2014)。因此,读后活动的设计应与读前活动的语言输入保持一致、给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空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读后活动再现]
A教师设计了三个Tasks。Task 1: 利用思维导图,以“Parkville’s changes — problems — needs”为主线,引导学生复述课文。Task 2: 小组合作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并进行口头展示。 Task 3:小组讨论其家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根据Task 3的内容完成一篇作文。
B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教师引导学生对比Parkville和Arnwick, 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Could it be our town?。活动二:号召学生要爱校、爱家等。活动三:根据提示总结复述文章内容。
[分析与思考]
两位教师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复述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都设计了一个口头输出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就自己家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该活动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A教师的课堂明显比B教师的课堂要活跃,输出的内容也更丰富,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B教师的读前活动侧重于单词的教授,而A教师的读后活动与读前活动的内容比较一致。因此,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不仅要有利于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还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与读前活动和读后活动的一致性。
四、小结与优化建议
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研讨课的比较与分析,两节课在整体上都有很多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如两节课都设计了与文章内容相关读前导入活动,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两节课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读中活动,这些活动以培养学生略读和跳读策略为目的,并带动了全员参与;两节课也都设计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读后口语输出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当然,由于本次两节阅读课堂教学活动所选择的观察角度有限,不能全方位对每个方面进行评价和优化,但选取恰当的观察点来分析和思考,也能对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艳. 2011, 新课程理念下影响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3):14-19.
[2]屈小武. 2009, 初中英语“全景式”课堂观察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1):1-6.
[3] 温爱英. 2014, 以五节同课异构课谈读写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8):30-34.
[4]张宗友. 2014,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设计与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6): 43-47.
[5]朱晓燕. 2011,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 201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