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 訾金磊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
【正文】摘 要: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授人以渔,而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应厚今薄古,对教材的具体处理应厚积薄发。本文针对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应采取的方法作简要探讨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精妙;厚今薄古;厚积薄发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只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当今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曾尝试采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较好,不妨介绍出来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
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清,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笔者从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就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欢迎。
每次讨论前,笔者都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笔者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例如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笔者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笔者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下课时间已到,很多人仍余兴未尽。
二、精讲精练,启发引导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法,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再由于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三、注重过程,有的放矢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学者就提出过“教学相长”的思想,也就是当今人们在教学上所经常提到的师生互动。然而,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多是以教师板书、学生记忆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了。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思路,把原本以教师为核心的历史课堂教学逐渐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学生真正能参与到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来。再者,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三大环节:
1、备课环节。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备课三步法”。第一步,备教材,知道“教什么”(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备学生,明确“为什么教”(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第三步,备方法,掌握“怎么教”(开头、中间、结尾)。一节课上得好或坏,关键是看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
2、上课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满堂灌”,搞“一言堂”,以讲授为主。我主张课堂教学应该 把重点放在搞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方面。“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 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3、课后或课外环节。这个环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两大任务:一是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历史知识面;二是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历史教学技能。历史课外活动有多种多样,如“参观名胜古迹”、“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会”、“历史园地”、“历史游戏”、“历史剧讨论会”,等等,既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点面交叉,以点带面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笔者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笔者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的知识积累是很重要的。笔者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笔者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笔者也保留下来。笔者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历史教学方法的重大作用。但是无论秉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的直接实施者就是教师,只有通过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历史教学质量才有不断提高的可能性。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琦栋;新学期对初中历史教本的重组和突破[J];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09期.
[2]刘建会;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作业现状及其成因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2期.
[3]李彩霞;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1期.
[4]黄平县第二中学;吴寿德;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N];贵州民族报;2011年.
[5]陈绍强;“五环节教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精妙;厚今薄古;厚积薄发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只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当今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曾尝试采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较好,不妨介绍出来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
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清,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笔者从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就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欢迎。
每次讨论前,笔者都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笔者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例如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笔者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笔者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下课时间已到,很多人仍余兴未尽。
二、精讲精练,启发引导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法,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再由于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三、注重过程,有的放矢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学者就提出过“教学相长”的思想,也就是当今人们在教学上所经常提到的师生互动。然而,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多是以教师板书、学生记忆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了。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思路,把原本以教师为核心的历史课堂教学逐渐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学生真正能参与到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来。再者,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三大环节:
1、备课环节。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备课三步法”。第一步,备教材,知道“教什么”(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备学生,明确“为什么教”(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第三步,备方法,掌握“怎么教”(开头、中间、结尾)。一节课上得好或坏,关键是看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
2、上课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满堂灌”,搞“一言堂”,以讲授为主。我主张课堂教学应该 把重点放在搞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方面。“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 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3、课后或课外环节。这个环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两大任务:一是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历史知识面;二是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历史教学技能。历史课外活动有多种多样,如“参观名胜古迹”、“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会”、“历史园地”、“历史游戏”、“历史剧讨论会”,等等,既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点面交叉,以点带面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笔者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笔者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的知识积累是很重要的。笔者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笔者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笔者也保留下来。笔者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历史教学方法的重大作用。但是无论秉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的直接实施者就是教师,只有通过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历史教学质量才有不断提高的可能性。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琦栋;新学期对初中历史教本的重组和突破[J];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09期.
[2]刘建会;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作业现状及其成因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2期.
[3]李彩霞;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1期.
[4]黄平县第二中学;吴寿德;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N];贵州民族报;2011年.
[5]陈绍强;“五环节教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