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作者】 薛 勇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滕东中学)
【正文】随着中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当下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很多学校都采取了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一、了解学生,掌握实情
当老师接管某个班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每位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打听学生初二时的老师,尤其要多听听初二班主任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从接触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性格与爱好。当然,课堂上的了解最为重要了,可以每天课上进行提问,还要进行作业检查,这样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基础情况。总之,要尽快的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全班学生大致的分成好中差,同时要培养小老师,确定帮助对象。当然,学生的学习情况会发生变化的,开学初可能是中等生,过了几个星期后,可能变成了优等生了,因此,将学生分类并不是贴一张死标签,而是暂时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事实证明,分层教学是最为合适的因材施教,能实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确定学习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只有制定了明确而科学的目标才能够保证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时候可以把教学目标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例如,教师在讲到“酸的通性”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出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针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设置的,它要求学生能够记住酸类的五条通性以及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表,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判断出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反应,对中和反应的概念也要有一定的理解;第二个层次往往是针对班级中大部分处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它要求这部分学生能够在第一个层次目标的基础之上理解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并且能够阐明金属与酸产生反应速度不同的原因;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的目标层次,它往往是针对一些学习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除了要达到前两个目标层次的要求,还需要掌握碱性氧化物与碱对应的关系、酸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特征等内容。通过以上的分层目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分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分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递进的方式加以设置的,因此,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三、激发兴趣,分层辅导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班级人数多, 学困生教师不可能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此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在分层教学中,我们通过“师→生→生”的辅导方法,即教师辅导学优生,学优生辅导学困生。我们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双向选择“助教”和“学生”,上课时“助教”和“学生”同坐一桌,“助教”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负责检查、辅导其“学生”的课堂练习。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学期初我们还给学困生制订学习指标,学期末如能达到指标,“助教”和“学生”共同受奖,分别为“优秀助教奖”和“学习进步奖”。这种活动的开展,给学优生搭建了发挥长处、展示才能的平台,后进生亦从中受益,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提问的分层
课堂提问是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能直接反馈教学目标落实得如何。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及能力参差不齐。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大大降低;反之,如果过于注重提问,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组合题”,也称分层设问。如学习二氧化碳有关内容时,设置了:(1)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这一题,全班同学都能从实验中找到);(2)久置石灰水试剂瓶上附有一层白膜,为什么?(这一题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3)如何清洗?(这一题有一定的深度,需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经过分析、思考才能回答)。
五、在作业的布置上要采取分层
以前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套题目对应所有的学生,这样就容易造成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作业的分量不够,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感到完成作业很吃力,从而经常出现作业完成不了或者抄袭的现象,这样就使得作业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布置作业也要分层次,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例如,我们可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设计A、B、C三个层次的作业,其中A、B两个层次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而C层次的作业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完成,这样人性化的作业设置很显然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既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又不会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感到“吃不饱”。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推进实施分层教学法,而对于真正的教学实践者教师而言,在进行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抛弃过去的守旧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推动分层教学模式的施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了解学生,掌握实情
当老师接管某个班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每位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打听学生初二时的老师,尤其要多听听初二班主任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从接触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性格与爱好。当然,课堂上的了解最为重要了,可以每天课上进行提问,还要进行作业检查,这样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基础情况。总之,要尽快的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全班学生大致的分成好中差,同时要培养小老师,确定帮助对象。当然,学生的学习情况会发生变化的,开学初可能是中等生,过了几个星期后,可能变成了优等生了,因此,将学生分类并不是贴一张死标签,而是暂时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事实证明,分层教学是最为合适的因材施教,能实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确定学习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只有制定了明确而科学的目标才能够保证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时候可以把教学目标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例如,教师在讲到“酸的通性”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出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针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设置的,它要求学生能够记住酸类的五条通性以及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表,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判断出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反应,对中和反应的概念也要有一定的理解;第二个层次往往是针对班级中大部分处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它要求这部分学生能够在第一个层次目标的基础之上理解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并且能够阐明金属与酸产生反应速度不同的原因;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的目标层次,它往往是针对一些学习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除了要达到前两个目标层次的要求,还需要掌握碱性氧化物与碱对应的关系、酸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特征等内容。通过以上的分层目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分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分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递进的方式加以设置的,因此,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三、激发兴趣,分层辅导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班级人数多, 学困生教师不可能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此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在分层教学中,我们通过“师→生→生”的辅导方法,即教师辅导学优生,学优生辅导学困生。我们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双向选择“助教”和“学生”,上课时“助教”和“学生”同坐一桌,“助教”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负责检查、辅导其“学生”的课堂练习。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学期初我们还给学困生制订学习指标,学期末如能达到指标,“助教”和“学生”共同受奖,分别为“优秀助教奖”和“学习进步奖”。这种活动的开展,给学优生搭建了发挥长处、展示才能的平台,后进生亦从中受益,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提问的分层
课堂提问是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能直接反馈教学目标落实得如何。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及能力参差不齐。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大大降低;反之,如果过于注重提问,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组合题”,也称分层设问。如学习二氧化碳有关内容时,设置了:(1)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这一题,全班同学都能从实验中找到);(2)久置石灰水试剂瓶上附有一层白膜,为什么?(这一题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3)如何清洗?(这一题有一定的深度,需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经过分析、思考才能回答)。
五、在作业的布置上要采取分层
以前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套题目对应所有的学生,这样就容易造成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作业的分量不够,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感到完成作业很吃力,从而经常出现作业完成不了或者抄袭的现象,这样就使得作业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布置作业也要分层次,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例如,我们可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设计A、B、C三个层次的作业,其中A、B两个层次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而C层次的作业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完成,这样人性化的作业设置很显然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既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又不会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感到“吃不饱”。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推进实施分层教学法,而对于真正的教学实践者教师而言,在进行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抛弃过去的守旧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推动分层教学模式的施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