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下水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陈显平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黄水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新的课程由过去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上。教师的角色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这一转变并没有降低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对“教”提出更高的标准。教师下水一方面锻炼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为教学顺利的展开创造了条件。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下水作文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下水作文;教学;作用
叶老说:“希望教师经常练笔,深知作文之甘苦,盖即添本钱之意。”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说作文难写”“教师说作文难教”的局面,就要坚持提倡传统教学中的“下水”作文。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作文,教师才能真正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下面就本人在作文教学中的感受,谈谈利用下水作文,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一、教师下水作文可以把握作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材施教,有利于发现写作疑难,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
我在教学《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学会抓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作文,我便决定亲手写了一篇《狗》,结果我在具体写作的时候,对狗的习性不是特别了解。于是,我又特意选择了一个时间去近距离的对狗进行观察,并翻阅、查看、收集、整理关于狗的习性的材料。通过观察、了解,我确实发现了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现象。如:我们说狗的记忆力非常惊人,其实,其中有一个秘密,狗在外出漫游时,我们常常看到它不断地小便或蹲下大便,把它的粪便布撒路途。其实它就是依靠这些“臭迹标志”准确找到回路,这种习性是狗与生俱来的本能。在观察收集有关狗的特点的时候,就比收集习性要容易得多,可以从它的外形、毛色、身高、体重等与别的狗有明显区别的方面着手。
以上写作感受,如果老师不下水,就很难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疑难,也就不能真正发现学生写作时的困境;同时通过下水,我们还会实实在在的碰到一些心得。这样,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不只是空谈道理,自然会有血有肉,学生作文就很少出现空洞无物。就这样,我的学生在这次习作中就创作出了两篇佳作《狗》、《我家的白虎》。通过下水,教师就能发现疑难,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写作训练。
第二,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写作激情。老师的下水作文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容易使他们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老师都亲自写,我们能不认真吗?
我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学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我同样采用教师先下水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加上我们学校又地处贵州极为偏僻的山村,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名胜古迹,学生难于找到写作对象,所以,我就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凉水井小学》。根据我校的布局,学校的特征、结构,按照空间顺序,并灵活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学校的位置、历史以及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介绍,把有形和无形的凉水井小学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从自己所看到的凉水井小学与老师笔下的《凉水井小学》进行对比,将理论与实物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并练习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文写作。通过这样的下水作文,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样本,虽然老师的下水作文没有名家之作经典,但老师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习作产生激情,主动地参与写作。老师都亲自写了,我们能不认真吗?因此,我采用下水作文进行说明文写作教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赵迟铭、谢广林便写出了《美丽的谷威小学》、《磨石溪水库》等优秀习作。
老师能作文,就其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能写出好作文,那更能让学生由衷的对你产生敬佩,于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增强了写作信心和动力。
第三,有利于杜绝学生习作千篇一律或者千人一面的现象。老师可以以学生的口吻写下水作文,也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写下水作文,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的写作心态也就更容易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一次,我带学生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春游。最初,我并不给学生说春游后要写作文,谈感受。我先陪学生有计划地开心地玩,让学生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同时我又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并从学生的快乐中捕捉、收集、寻找写作素材。我发现在路过一个狭窄的路口时,突然遇到了一根刺横长在路边,挡住了同学们前进的道路,多数同学一手把刺拦开,就过去了,可其中有一位女生——尹艺玲,与众不同,她自己过去了,却并没有甩开手中的刺,而是小心地拉住那株刺望着后面的同学说:“王茗,快过来嘛。”这是一个典型的“爱在指尖”的材料。另外,在山上时,我们还遇到了一位正汗流浃背地在地里劳动的阿姨,她正弓着身子在努力地翻土,我见到她,就主动跟她攀谈起来,同学们见我停下来了,有几个也围上去,把阿姨围在了中间。此时,阿姨便对同学们讲起了劳动的艰辛,叫同学们要好好读书。阿姨的一番话,让我又发现了一个好材料。在回来的路上,同学们一路帮助我掐蕨苔、拔野葱、摘椿叶,回到学校,我的衣袋装得满满的,这更是一个原滋原味的素材。
第二天,我走进教室,首先问:“同学们,昨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了大自然、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下面有没有哪位同学起来谈谈昨天春游的感受?”接着,一个个踊跃举手发言。最初,学生总是只能停留在表面谈感受,我便以下水作文——《爱在指尖》引导学生朝更深的层次去谈感受,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有的畅谈阿姨一番话的启示;有的表白掏鸟窝的懊恼;有的抒发一根刺的感慨。此时,我又向大家展示一篇下水作文《春游的收获》,让学生明白,老师收获的不仅是蕨苔、野葱、椿叶,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来自同学们的真诚、热情、关心、热爱老师的纯真。
通过这次活动与下水作文的有机结合,同学们不但不愁没有写的,而且这次作文的质量较以前有了更大的提高,有效地杜绝了习作千篇一律的现象,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也让学生的写作心态从“要我写”根本转变为“我要写”。
第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提高自身的写作及作文教学素质,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坚持写,勤动笔,才会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要指导好学生作文,教师自己应具备相应的写作知识和能力。为了不断模索作文教学规律,逐步掌握作文教学常规,我们应该具备比学生略高几筹的写作知识和能力,才能在指导学生作文中给予足够的“一杯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拿起笔与学生一道,进行自我修练,通过下水作文训练,不但能够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教师的“下水作文”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教师只会指手画脚的表象,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下水作文;教学;作用
叶老说:“希望教师经常练笔,深知作文之甘苦,盖即添本钱之意。”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说作文难写”“教师说作文难教”的局面,就要坚持提倡传统教学中的“下水”作文。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作文,教师才能真正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下面就本人在作文教学中的感受,谈谈利用下水作文,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一、教师下水作文可以把握作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材施教,有利于发现写作疑难,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
我在教学《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学会抓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作文,我便决定亲手写了一篇《狗》,结果我在具体写作的时候,对狗的习性不是特别了解。于是,我又特意选择了一个时间去近距离的对狗进行观察,并翻阅、查看、收集、整理关于狗的习性的材料。通过观察、了解,我确实发现了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现象。如:我们说狗的记忆力非常惊人,其实,其中有一个秘密,狗在外出漫游时,我们常常看到它不断地小便或蹲下大便,把它的粪便布撒路途。其实它就是依靠这些“臭迹标志”准确找到回路,这种习性是狗与生俱来的本能。在观察收集有关狗的特点的时候,就比收集习性要容易得多,可以从它的外形、毛色、身高、体重等与别的狗有明显区别的方面着手。
以上写作感受,如果老师不下水,就很难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疑难,也就不能真正发现学生写作时的困境;同时通过下水,我们还会实实在在的碰到一些心得。这样,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不只是空谈道理,自然会有血有肉,学生作文就很少出现空洞无物。就这样,我的学生在这次习作中就创作出了两篇佳作《狗》、《我家的白虎》。通过下水,教师就能发现疑难,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写作训练。
第二,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写作激情。老师的下水作文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容易使他们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老师都亲自写,我们能不认真吗?
我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学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我同样采用教师先下水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加上我们学校又地处贵州极为偏僻的山村,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名胜古迹,学生难于找到写作对象,所以,我就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凉水井小学》。根据我校的布局,学校的特征、结构,按照空间顺序,并灵活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学校的位置、历史以及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介绍,把有形和无形的凉水井小学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从自己所看到的凉水井小学与老师笔下的《凉水井小学》进行对比,将理论与实物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并练习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文写作。通过这样的下水作文,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样本,虽然老师的下水作文没有名家之作经典,但老师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习作产生激情,主动地参与写作。老师都亲自写了,我们能不认真吗?因此,我采用下水作文进行说明文写作教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赵迟铭、谢广林便写出了《美丽的谷威小学》、《磨石溪水库》等优秀习作。
老师能作文,就其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能写出好作文,那更能让学生由衷的对你产生敬佩,于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增强了写作信心和动力。
第三,有利于杜绝学生习作千篇一律或者千人一面的现象。老师可以以学生的口吻写下水作文,也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写下水作文,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的写作心态也就更容易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一次,我带学生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春游。最初,我并不给学生说春游后要写作文,谈感受。我先陪学生有计划地开心地玩,让学生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同时我又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并从学生的快乐中捕捉、收集、寻找写作素材。我发现在路过一个狭窄的路口时,突然遇到了一根刺横长在路边,挡住了同学们前进的道路,多数同学一手把刺拦开,就过去了,可其中有一位女生——尹艺玲,与众不同,她自己过去了,却并没有甩开手中的刺,而是小心地拉住那株刺望着后面的同学说:“王茗,快过来嘛。”这是一个典型的“爱在指尖”的材料。另外,在山上时,我们还遇到了一位正汗流浃背地在地里劳动的阿姨,她正弓着身子在努力地翻土,我见到她,就主动跟她攀谈起来,同学们见我停下来了,有几个也围上去,把阿姨围在了中间。此时,阿姨便对同学们讲起了劳动的艰辛,叫同学们要好好读书。阿姨的一番话,让我又发现了一个好材料。在回来的路上,同学们一路帮助我掐蕨苔、拔野葱、摘椿叶,回到学校,我的衣袋装得满满的,这更是一个原滋原味的素材。
第二天,我走进教室,首先问:“同学们,昨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了大自然、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下面有没有哪位同学起来谈谈昨天春游的感受?”接着,一个个踊跃举手发言。最初,学生总是只能停留在表面谈感受,我便以下水作文——《爱在指尖》引导学生朝更深的层次去谈感受,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有的畅谈阿姨一番话的启示;有的表白掏鸟窝的懊恼;有的抒发一根刺的感慨。此时,我又向大家展示一篇下水作文《春游的收获》,让学生明白,老师收获的不仅是蕨苔、野葱、椿叶,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来自同学们的真诚、热情、关心、热爱老师的纯真。
通过这次活动与下水作文的有机结合,同学们不但不愁没有写的,而且这次作文的质量较以前有了更大的提高,有效地杜绝了习作千篇一律的现象,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也让学生的写作心态从“要我写”根本转变为“我要写”。
第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提高自身的写作及作文教学素质,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坚持写,勤动笔,才会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要指导好学生作文,教师自己应具备相应的写作知识和能力。为了不断模索作文教学规律,逐步掌握作文教学常规,我们应该具备比学生略高几筹的写作知识和能力,才能在指导学生作文中给予足够的“一杯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拿起笔与学生一道,进行自我修练,通过下水作文训练,不但能够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教师的“下水作文”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教师只会指手画脚的表象,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