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唐德刚的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论——读《晚清七十年》有感
【作者】 邢 超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星河学校)
【正文】 摘 要:《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刚教授的作品。在书中唐教授提出了中国三个阶段、两次转型(并且第二次转型正在进行中,至今还未结束)和著名的"瓶颈"理论。本文试图对唐教授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观点作简单的评析。"两次转型"理论为人们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编写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条恰当的、有价值的基本线索。
关键词:晚清;社会;转型
美籍华人唐德刚教授的《晚清七十年》一书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论"。在书中,唐教授提出了中国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型,本文试图对唐教授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观点作简单的评析。
唐教授提出的三个阶段是:封建时代、帝制时代、民治时代。第一次社会转型是从封建转帝制,第一次转型就是从秦始皇开始一直都汉武帝才结束。从此,这一秦汉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便一成不变地延续下来,直到蒋介石、毛泽东当政,基本上还是照旧。这一秦汉模式延续到清朝末叶"鸦片战争"时期,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我们的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
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是从帝制转向民治。这次转型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中国的转型或者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第二次大转型,与第一次大转型有很大不同之处。第一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至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转型就不然了,它几乎是完全出于西人东来之后,对我们着着相逼的挑战──尤其是军事挑战。
关于唐教授的观点和说法,笔者有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唐教授的"两次转型"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为人们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编写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条恰当的、有价值的基本线索。转型理论,它所提出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而且还包括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变化。可以说,从他这个理论更接近现在比较流行的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现代化研究"范式,开拓史学工作者的视野和研究思路。
第二,关于唐教授提出的第一次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第一次社会转型是从封建转帝制,这次转型,是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至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是主动的。转型的主要内容是废封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其他相关的转变,如重农轻商的经济制度、独崇儒术的职业官僚制、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婚丧礼俗的日常生活等等,一转百转走向定型。
第三,关于唐教授提出的第二次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唐教授提出的第二次的社会转型论则不同,提出了阶段性。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是十年一变而不是以前的千年未变。他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各个阶段。与此同时,唐教授也中肯地评价了近百年我国发生的"革命"、"维新"、"变法"、"改良"等,重点评价了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中寻找出了各阶段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从唐教授选取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也表达出唐教授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向的预计。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关于第二次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论断,我还是认为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唐教授认为第二次社会文化转型是因为西方的入侵导致的。笔者个人觉得他夸大了西方入侵的作用,按照他的描述:中国一直是一沉不变的,突然西方入侵,中国就马上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型。这是明显的"挑战--应战"模式的分析方法。按照此观点,就是说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我们就不会发生转型。笔者认为当时的清王朝社会还是存在一定的量变,如果西方不入侵,中国社会也是有可能发生转型,巨变。这个巨变也许不会是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而是中国特色的一种发展道路。历史没有假如,但我们也不能单纯地、绝对地由结果推导原因。
按照唐教授的观点,第二次转型主要内容是化君权为民权;化农业经济为工商业经济;在文化发展上化控制思想为开放思想。唐教授认为第二次转型还没有完成,至今还在继续。援引第一次转型花费了300年的时间,断定这次的转型预计也将要花费如此长的时间。最终将会走上今天西方国家的民治时代。这个观点笔者认为犯有历史决定论之嫌疑。
以上这些都是个人一些片面的看法。《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与其说是讲晚清七十年,不如说是晚清七十年有感。因为唐教授不仅仅写的是晚清七十年的事情还写到了很多当代的事情。在本书中,唐教授擅用比较史学的方法:进行中西比较、古今比较。特别是在批判郭沫若提出的封建社会论时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晚清七十年》书写风格可以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杂文书,不像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著作。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范文澜.中国通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来新夏. 关于转型期历史研究的思考--兼与唐德刚、耿云志先生商榷[J] .探索与争鸣,2005(7).
[4]冯天瑜. 中国历史分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J].学术月刊,2006(4).
[5]郭天祥. 唐德刚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06(1).
[6]耿云志. 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J].四川大学学报,2008(1).
关键词:晚清;社会;转型
美籍华人唐德刚教授的《晚清七十年》一书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论"。在书中,唐教授提出了中国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型,本文试图对唐教授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观点作简单的评析。
唐教授提出的三个阶段是:封建时代、帝制时代、民治时代。第一次社会转型是从封建转帝制,第一次转型就是从秦始皇开始一直都汉武帝才结束。从此,这一秦汉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便一成不变地延续下来,直到蒋介石、毛泽东当政,基本上还是照旧。这一秦汉模式延续到清朝末叶"鸦片战争"时期,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我们的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
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是从帝制转向民治。这次转型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中国的转型或者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第二次大转型,与第一次大转型有很大不同之处。第一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至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转型就不然了,它几乎是完全出于西人东来之后,对我们着着相逼的挑战──尤其是军事挑战。
关于唐教授的观点和说法,笔者有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唐教授的"两次转型"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为人们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编写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条恰当的、有价值的基本线索。转型理论,它所提出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而且还包括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变化。可以说,从他这个理论更接近现在比较流行的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现代化研究"范式,开拓史学工作者的视野和研究思路。
第二,关于唐教授提出的第一次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第一次社会转型是从封建转帝制,这次转型,是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至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是主动的。转型的主要内容是废封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其他相关的转变,如重农轻商的经济制度、独崇儒术的职业官僚制、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婚丧礼俗的日常生活等等,一转百转走向定型。
第三,关于唐教授提出的第二次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唐教授提出的第二次的社会转型论则不同,提出了阶段性。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是十年一变而不是以前的千年未变。他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各个阶段。与此同时,唐教授也中肯地评价了近百年我国发生的"革命"、"维新"、"变法"、"改良"等,重点评价了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中寻找出了各阶段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从唐教授选取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也表达出唐教授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向的预计。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关于第二次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论断,我还是认为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唐教授认为第二次社会文化转型是因为西方的入侵导致的。笔者个人觉得他夸大了西方入侵的作用,按照他的描述:中国一直是一沉不变的,突然西方入侵,中国就马上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型。这是明显的"挑战--应战"模式的分析方法。按照此观点,就是说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我们就不会发生转型。笔者认为当时的清王朝社会还是存在一定的量变,如果西方不入侵,中国社会也是有可能发生转型,巨变。这个巨变也许不会是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而是中国特色的一种发展道路。历史没有假如,但我们也不能单纯地、绝对地由结果推导原因。
按照唐教授的观点,第二次转型主要内容是化君权为民权;化农业经济为工商业经济;在文化发展上化控制思想为开放思想。唐教授认为第二次转型还没有完成,至今还在继续。援引第一次转型花费了300年的时间,断定这次的转型预计也将要花费如此长的时间。最终将会走上今天西方国家的民治时代。这个观点笔者认为犯有历史决定论之嫌疑。
以上这些都是个人一些片面的看法。《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与其说是讲晚清七十年,不如说是晚清七十年有感。因为唐教授不仅仅写的是晚清七十年的事情还写到了很多当代的事情。在本书中,唐教授擅用比较史学的方法:进行中西比较、古今比较。特别是在批判郭沫若提出的封建社会论时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晚清七十年》书写风格可以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杂文书,不像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著作。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范文澜.中国通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来新夏. 关于转型期历史研究的思考--兼与唐德刚、耿云志先生商榷[J] .探索与争鸣,2005(7).
[4]冯天瑜. 中国历史分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J].学术月刊,2006(4).
[5]郭天祥. 唐德刚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06(1).
[6]耿云志. 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J].四川大学学报,2008(1).